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外界情的感感知越来越丰富,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能通俗、浅显地抒发感情,可存在情感体验不够深刻、细致、感情不够真挚、抒情不够恰当等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恰当地抒发情感。教材分析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要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体验情感,学习运用恰当的抒情方法。
2、课本采用双线结构。本单元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家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应联系所学课文,既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一课一得,做到课内学范例,课外善模仿。
3、《学习抒情》是初一下学期第二单元写作课。这一单元的写作重在训练学生如何恰当地抒情。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文、总结课文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明白要抒发真情实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要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理解什么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直接导入,紧扣抒情定义,明确抒情两要素,即情感和抒发。把握、体验情感,学习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及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通过选择题、创设情境、对比课文语段、小组合作、表格出示、梯次训练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加深对情感的深刻、细致体验,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精神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握、体验情感的意识;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方法:设置情景、对比揣摩、小组合作、出示表格等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尽量把握、体验情感;恰当的抒发情感。方法:设置情景、对比揣摩、小组合作、出示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二、明确抒情要素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当我们的情感被触动时,就会表达为语言,引出抒情两个要素——情感、抒发。
三、把握、体验情感
那我们该如何把握、体验情感呢?介绍把握、体验情感的要点:1、先找到情感的触发点,再回味、反思当时的感受。2、情贵在真。设置情景进行训练。下面的哪一个场景最能触动你的情感?触动的又是什么情感呢?出示情景:试卷上醒目的红叉号、每周的周清、你看人家小明多好,你就不会向人家学习学习、一个挨着一个的辅导班。学生回答。
四、判断两种抒情方式
请你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引出两种抒情方式。这两种抒情方式有何不同?出示课文语句,并以选择形式出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知识,然后思考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学生朗读并回答
五、学习直接抒情
出示课文对比语句,学生朗读并思考:左边还是右边的语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又运用了什么方法使感情表达的更强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方法。方法有:运用“啊,呀,哇......”等能够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词语;运用反复、排比、反问等能增强语气或感情的修辞;变换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换第二人称你,或者变换为第一人称我。
六、学习间接抒情
1、出示间接抒情的方法主要有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2、对比揣摩,学习借事抒情出示课文对比语句。学生讨论、思考:左边还是右边的语句表达的感情更到位?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方法。方法有:尽量选取典型的、能抒发人物情感的事情;将事情写详细、写生动,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写,合理运用修辞等。
3、对比揣摩,学习借景抒情出示课文对比语句。学生讨论、思考:左边还是右边的语句表达的感情更到位?又运用了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方法。方法有:尽量选取与人物的感情相吻合的景物;细化景物,如:从多感官进行描写,合理运用修辞等。
4、学习借物抒情出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出借物抒情的关键点:所选之物与人物的感情相吻合。如:用梅、兰、竹表示高洁的志向,用泥土抒发谦虚的情怀,月亮寄托相思等
七、总结
1、教师指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只要适合即可。两种抒情方式相互配合往往能令文章产生更为强大的感染力。由于文化传统,中国人情感抒发多用间接抒情。
2、回顾、总结直接、间接抒情方式的运用方法并板书
八、当堂训练
1、教师先出示情景,学生把握、体验自己的情感后,再以表格形式出示抒情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当堂写作。写作过程中,教师查看。
2、展示学生作品,并点评,指出不足及改进意见,同时指出优点。
3、布置作业,同时出示作业及写作建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习作——《我的母校》。建议:可以回忆一两件校园中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可以选取校园中有代表性的景物,细致描写;可以写写心里的感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将复杂的抒情简单化,分解为把握、体验情感及抒发两个要素,思路清晰。2、交给学生把握、体验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把握、体验情感的意识。3、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提前做好调查,了解学生,以此设置情景。出示情景:试卷上醒目的红叉号、每周的周清、你看人家小明多好,你就不会向人家学习学习、一个挨着一个的辅导班。4、教学设计合理、严密实施过程中,我先以抒情定义导入,分析出抒情的两个要素——情感、抒发,明确抒情要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是先要把握、体验情感,其二是恰当的抒发。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接着创设情景,当堂训练,让学生理解如何把握、体验情感。然后,运用上述情景,引出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及间接抒情等知识点,下面以“做选择题”的形式学生感知两种抒情方式的特点,接着以“对比课文语段”、“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抒情方式的方法,最后总结,出示板书。为了检验、巩固,设计了当堂写作环节,创设情境,出示所学知识,让学生梯次训练。最后布置作业。5、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运用做选择题、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写作方法。将概括出来的写作方法条理化、梯次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明白了写作方法,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训练6、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从课前设计、构思到课堂评价都以学生为主体。
改进之处
1、哪些是学生不会的?哪些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还不会的?通过学生习作来看,学生对借事抒情中如何把事情写详细、写生动掌握的不够理想,应该想一想如何讲的更透2、可否再展示更多的习作?展示多种类型习作、展示更多数量的习作,并有针对性的指导3、可否边讲边练?讲解玩每个小知识、小方法后,直接训练,而不是最后一起训练,效果会不会更好?创新点1、结合经典课文进行讲解2、运用做选择题、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写作方法。3、将概括出来的写作方法条理化、梯次化、表格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抒情方法等的认识更清晰、更明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