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考试成绩的公布,都是对亲子关系的一种考验。
到底成绩和关系哪个更重要,两者到底会不会起冲突?
我想每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涯中,都会面临一种情况:考得好差,怎么办?
有些孩子当场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吓得不敢回家,有的孩子不惜“改分数”......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见过父母拿着试卷,在孩子面前劈头盖脸一顿骂。孩子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全身瑟瑟发抖。父母却若无其事,觉得说这样的严厉是对孩子好,谁让孩子不认真,没考好......
我当时在想,如果我的孩子考得很糟糕,他需要我这样对待他吗?我这样教导他,真的是爱他吗?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在坚固亲子关系,还是在摧毁亲子关系?
因为成绩的问题,而破坏亲子关系,我想这是得不偿失的。这并不代表成绩不重要,而是我们怎样看待,成绩对于孩子人生的意义。
我曾经见过一位妈妈,是这样面对女儿大考的失利,令我印象深刻。
女儿回到家,心情很低沉,低垂着脑袋,告诉妈妈:“我成绩出来了,考了...反正很低...”女儿结结巴巴,一副说不出口的样子,眼眶开始慢慢湿润。坐在一旁的母亲,一下子抱住了女儿。女儿终于忍不住哭起来。母亲拍拍她的肩膀,摸摸她的头。就这样静静的抱了女孩一会儿......
之后,女孩就开始跟妈妈表达,妈妈一边倾听,一边点点头,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孩子。
等女孩慢慢恢复平静以后,妈妈陪孩子一起分析试卷。妈妈看到一个错误:“太好了,你找到自己的“漏网之鱼”了,赶紧补......”女孩被妈妈逗得哭笑不得。
下一次考试,女孩的成绩就飞速进步,考的挺理想。
我想更重要的是,她知道,不管她考多少分,她的妈妈是无条件接纳她,爱她的。
可能,每位父母都想知道:怎样才能不让成绩影响亲子关系的呢?
一、成绩已经成为过去,不能改变,必须接受。
必须接受,这听起来有点让人难受,但并不是消极的忍受。而是让孩子,在不如意的结果面前,学会勇敢的面对事实。即使再难过,再伤心,它都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接受事实,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教孩子学会:不逃避,不陷在过去失败的情绪中,而是勇敢地接受。孩子会一生感谢,父母给予这样的功课。
二、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孩子在面对不理想的成绩,他们会难过、愤怒、失去信心,甚至有的孩子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想问每位父母,如果你像孩子这样大,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爸妈的教导?
绝大部分孩子表达,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从父母那里感受到:即使他们搞砸了,父母依然像平常那样爱他们。孩子们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在我搞砸的时候,父母依然愿意倾听我的表达,而不是觉得我在找借口;在我搞砸的时候,父母依然愿意拥抱我,而不是觉得我是不是太矫情;在我搞砸的时候,父母依然愿意陪伴我,而不是觉得她手上的工作,比我更重要紧急。
用孩子“爱的语言”去爱她,让她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她会越来越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每个挫败。
三、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你的孩子,在你接受了“搞砸”的事实以后,并没有人帮你找到原因。你有信心,下次可以不失败吗?
好的亲子关系,也一定是好的师生关系。
孩子被问题卡住了,一定想办法帮助孩子,去找问题在哪里?一定是积极的引导孩子思考。当孩子找到问题,一定要及时地赞扬孩子。带着他一步步去分析原因。在原因的分析上,一定要客观,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视角,会影响孩子一生。最后,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孩子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他落实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这种面对问题的思维逻辑,将让孩子一生受益,而不仅仅为了一次考试。
所以,让成绩凌驾于亲子关系,还是通过成绩增进亲子关系?
是由父母来选择的,如果觉得很困难。
邀请所有的父母再当一次孩子,面对成绩的失利,你渴望父母怎样对待你?
答案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