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由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著,吴国珍等译的一本教育学类书籍。
书中说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书中引用这样一首诗来使读者理解什么是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带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Sarton,M.)《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仔细品味萨敦的首诗,发现自己也是如此。步入中年的我,在过去20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在模仿别人的教学模式,但从未超越别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没有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我需要独处静思、沉思默读、甚至野外散步、坚持读写,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建立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去寻找真我。
真我是什么?真我是借自我认同使我成为我,无论如何,我都是一个整体,我能融合外部各种力量,使自己完整协调,生机勃勃。
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当我们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不单单是一些资料,而是我们解体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可悲的政治后果,可悲的工作后果,可悲的心灵后果。
教师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表面上这种痛苦是因为那些加入学术群体的人,发现自己和同事和学生处于疏远、竞争和冷漠的关系。在更深层次,这种痛苦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而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我们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心灵导师的力量不一定能再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回答不了教师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它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
好的教学模式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于好教师本身却长久铭记。一个学生所说,她描绘不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因为彼此之间差异太大,各有千秋。但是,她可以描绘不好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因为都是一个样:“他们说的话在他们面前漂浮,就像卡通书中气泡框里说的话一样。”这似乎符合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师的教学姿态。教师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才会产生“真正的教学”。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导师,就根本不会有改变人的优秀教学。
20年来我尝试模仿其他导师的教学与生活模式,结果是一场灾难,因为我和导师是完全不同的类型的人,我试图克隆导师的风格,却扭曲了我自身认同和完整,我把自己迷失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这是一种痛苦的需要勇气去面对的醒悟,这就是我的教学勇气。
在我教学生涯早期,我拼命模仿我的导师那种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直到我意识到我那廉价的模仿,吸引不了学生,而我的学生依靠自身的原本天分就做得很好,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本性相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她的个性一样。我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在于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需要一个人来示范可能会是我自己的智能天资,但是现在,人到中年,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我的身份认同要求我在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资。
当我们更多的了解了自我独特性的时候,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在青春期,在大学,在我的职业生涯早期,有导师来帮助我,但是到现在,再也没有好的导师来帮助我。我昏头昏脑地等了好几年,在那段时间我的自我成长停滞了。然后我意识到了我发生了什么,我不再是一个学徒,所以我不再需要一个师傅,现在轮到我去做别人导师了。我需要转过身来,寻找自己潜滋暗长的新生活,把年轻时导师赋予我的厚礼馈赠给年轻人,这样做的时候,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才有新的发展机会。
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能充分展示我的个性,融合教学技巧,深入学生心理,锻造优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