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童话。在人教版中,它编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编版则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童话单元。对于经典童话,我们如何教学,我觉得刘慧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
先来看刘老师的教学流程。
环节一:整体了解单元学习内容。默读单元导语和目录,明确单元主题以及单元要素(编童话、写童话)。
环节二:整体感知《去年的树》。了解童话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及认读生字。
环节三:了解童话的时间、地点虚构的特点。通过对比四个开头,总结童话的时间、地点和别的故事不一样。
环节四:感知《去年的树》开头的特点。
1.读《去年的树》开头,发现作者把时间、地点都省去了,直接以人物来开头。在童话的世界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2. 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你读出了什么?(唱)
环节五:童话的转折。
学习第二自然段,通过对比感知童话的转折——约定。(图)
环节六:童话的反复
(一)反复的规律
1.填表格,谈发现。
童话 情节 出现的次数
《灰姑娘》 灰姑娘从舞会逃开 三次
《白雪公主》 后母到森林里加害白雪公主 三次
《三只小熊》 大灰狼袭击小猪 三次
相似的情节在这几个童话中都出现了好几次,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反复。
2.读8—16自然段,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情节的反复。(寻找)
3.默读课文,对照表格来思考,这个情节的反复有何规律?(图)
鸟儿问——某某答——鸟儿飞
(二)反复的变化
1.反复不是重复,从表格中可感受到询问的对象一直在变,但有一种变化作者没有言说,而深深地藏在文字的背后,那是什么?静心默读。
2.设身处地感受小鸟情感的变化。
3.出示老师的读书感受。小结“设身处地”的阅读方法——走进故事里,故事走进了我的心里。
4.学以致用,感受小鸟心情的变化。(出示填空练习卡)
(三)反复中的不变
故事在反复中发展、变化,但有一种东西永远没有变,那就是小鸟与大树之间的那份真情,创设情景读出那份真情。
环节七:童话的对比
编写童话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对比。引导学生感悟三篇童话的对比,继而感知《去年的树》中的对比。人物的对比,插图的对比(开头与结尾)。
环节八:童话的结尾
1.童话的结尾有大团圆式的、有悲剧式的,那《去年的树》是什么形式的结尾?
2.出示师下水文,以诗来解读自己独特的感受——圆满。
3.学生小练笔。
接下来谈谈我的收获与思考。
收获一:聚焦文体,以始为终,从编写童话的角度展开教学。仔细观察刘老师的教学流程,不难发现,刘老师紧紧围绕童话的特点进行了教学。在教学中,她带领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童话的开头、结尾的特点,品味童话的转折、反复、对比的特点。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知道,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课文不过是个例子。刘老师抓住经典童话的写作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了我们对童话教学只重故事内容忽略童话的文体特点的教学理念,这点值得学习与思考。
收获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运用群文对比的学习理念,丰厚了学生对童话的理解。《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还有一个鲜亮的特点,教学中运用学生熟知的经典童话进行群文式的对比,在对比中明晰童话的特点,比如童话的反复、转折以及开头、结尾,执教者运用对比的策略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又直观的感知童话的特点。群文式的对比策略,我觉得可以运用在我们的课堂中。
收获三:老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首先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刘老师的那首小诗,她由“看”字读出了一种圆满,小鸟和大树的情谊不会因为大树的离去而消失,反而因为大树的离去而成为永恒。这个解读很感人,也出乎我的意外。二是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一种阅读策略——设身处地的阅读法,也就是角色代入法,你就是小鸟,你又会怎么做?让学生通过练笔来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接下来谈谈我的思考:首先,我觉得课时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删掉多余的环节,可以让课堂的主题更为鲜明。因为本次教学指向童话教学的写作特点,而这节课又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该教学设计应该建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之上,而前三个环节属于第一课时的目标。如此一来,课堂结构会更加集中,重点会更为鲜明。第二:关于文中读写联动点的思考。教师以一首小诗叩开学生写作的大门,读写点的选择也挺好,但如果能将童话的特点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让学生不仅知道童话的特点,更能依据特点来编写童话,是不是更好一点。
2019年5月26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