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1734.html
近期看到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有人撰文讨论,创业者应该如何学习罗永浩,讲好一个故事。事实上,“讲故事”作为一个传播途径或者技巧,在传播领域一直都有共识,大公司也都在这样做,如阿里巴巴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
近年创业潮兴起,创业者也开始在各种鼓动下效仿了,但说实话讲得好的不多——罗永浩讲得好么?现在舆论把他戏谑成了“最会讲相声的手机从业者”,这个意思就是说,他都是戏说,不能当真。
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创业者是如何讲坏一个故事的吧。
1、讲假故事,看看那些人生偶像的倒掉
创业者也是凡人。创业成功很大程度上偶然因素大于必然因素,其实绝大多数创业者是没多少故事可讲的。
那怎么办?
在罗永浩、唐骏、马云等各位榜样的感召下,有些创业者就开始编故事。根据公关导师们提供的路数,看看哪些情节或元素足够吸引人,就往哪些元素上靠。
比如,需要高大上,就在自己学历上,加个海归背景;需要证明自己天生就是创业的料,就编造个小学便开始倒卖铅笔的情节;需要与屌丝群体引起共鸣,就来一个上学时不好好上课经常逃课自学编程的桥段……
案例的话,去百度下“游侠汽车”吧(如果这两天你厌恶百度,搜狗、360、bing都可以),还有已经被爆出来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的各位人生偶像——相信还没被戳破的还有更多——实在是匪夷所思,但类似行为的结果,已经可明见。
2、过度演绎,选秀选手般比惨
如果全盘编造的讲故事方式,并不普遍的话,那么,过度演绎就算太常见了。
其中,修饰性的、个别性的演绎,无伤大雅,即使被揭穿了也对创业者和品牌没大伤害,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无大帮助。但演绎过度的,就另说了。
案例的话,百度下“余佳文”吧。
与此相关,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就是,很多创业者,在“双创”大潮,及各类媒体的炒作下,几乎把创业当成了秀场,语不惊人死不休、事不传奇更觉羞,比惨、比曲折、比宏大愿景,产品还没多少用户,公司刚干一年,就似乎饱经沧桑,俨然成了领袖和导师。
类似这样的故事和故事主人公塑造,固然可以获得一些媒体关注,尤其是受到需要题材的创业媒体的追捧,但绝非正途。
3、过度标签化,撕不掉怎么办?
被打上某种标签,对初期创业者而言,在传播上更大程度上首先是个好事,因为被归类后,更容易因群体效应,而被代表性引起关注。
但过度了或没把握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还记得此前被打上标签的茅侃侃、高燃等“80后创业者”群体么?后来,因为过度炒作及自己的过度引用标签,而引起媒体的探究兴趣,反向出来很多稿子。
去年常见的类似反例就是,诸多年轻创业者乐于在接受采访时让自己贴上“95后创业者”、“美女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的标签,后来基本上都因某个群体的舆论转向而引起质疑。
要知道,标签本来就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要慎贴,一方面要少贴,尤其别只贴一个,到头来摆脱不了。
4、只讲故事,创业者给用户的是产品还是故事?
讲故事是为了卖产品,这是常识。但部分创业者已经沉浸在故事里面乐此不疲、不能自拔,反而耽误了产品正事。
这部分创业者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外露面、站台、受访的时间过多;其二、产品一直没出来,或产品做得不怎么样。
原因可能有多种,比如,类似行为是为了即将出来的产品做推广,或者需要通过更多公开场合推介自己的项目,以获取投资人关注等。但即使如此,仅从传播和品牌角度而言,都是伤害大于裨益。
案例的话,还记得马佳佳、西少爷么?过多的曝光和过于频繁的故事宣讲,让舆论对其预期抬高,但前者到头来也说不清楚究竟做成了什么,后者产品体验骂声一片,最后成了倒掉的偶像,料难以翻身。
有必要再重复下一个简单的常识吧。讲故事,是创业企业传播工作的必要做成部分,但那是术的层面,“道”就是:
①得守正:
得讲真的故事,抒发真切的情感,才能有传播性,且能引起共鸣,塑造品牌好感度。
②创始人不等于公司:
别只讲创业者一个人的故事,谨慎将自己塑造成孤胆英雄少年英才,创始人的团队、搭档、合作伙伴,尤其是公司的产品,都有很多素材可挖掘,都有很多故事可讲。
③讲故事只是辅助:
创业者的创业项目才是基础,创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更多精力放在这上面,做好它,自然就成就精彩了好故事——你不诉说,也有人传。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链接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