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家属主诉:
小淘淘,4岁,1米多高,幼儿园小班,活蹦乱跳,小嘴碎碎念,贪吃贪玩,爱疯爱闹。2月里的一天晚上,突如其来的大口吐血和便血,让全家人都陷入了极度恐慌。
1月中旬,小淘淘时不时会有肚子疼。由于他正犯感冒、流鼻涕,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没有注意到他说的肚子有点痛,有什么异常,径直带着他到家附近的东方医院就诊,服用了一些抗生素后,一周左右感冒便好转了。1月底,淘淘晚饭时,吃了一碗虾。晚上大便发黑,送去医院,化验大便有隐血。赶到儿童医院挂了急诊,却因为没有在三天前预约,没有办法做B超,无奈之下,被劝回家。回家后,妈妈给淘淘热了点温牛奶,喝下去没多时,哇的一口全吐出来了,咖啡色的,混着鲜血,足足吐了500毫升。在去医院的路上,因为失血过多,昏睡过去。
北京市儿童医院把淘淘送进了抢救室,紧急止血。淘淘脸色蜡黄,嘴唇发白,似昏似睡,无声无息。第二天一早病危通知书就送到父母手里医生忽然通知家属,立即转入消化科住院病房。
入院后,吐血1次、便血2次的大便和呕吐物中,均含有血红蛋白,白细胞值比较高,16000。胃镜检查报告显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环绕幽门可见3个不规则大溃疡,最大的有4*2.5cm,表面白苔覆盖,周围粘膜充血肿胀,幽门圆,开闭自然。
医生当时也比较惊讶:4岁多的孩子,竟然得了多发性胃溃疡,而且还被专家们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最终的病理分析结果,发现胃粘膜中度急性炎,部分上皮糜烂,胃壁增厚肿胀(最厚处1cm),小肠粘膜中度慢性炎,腹腔有1cm的腹水,窦性心率过速。
医院对急性胃溃疡的处理,很有经验;各种药物和检查,保住了小孩子脆弱的胃。住院到3天后,孩子慢慢可以喝点糖水,再后来7、8天,能吃一点流食,第11天出院了,但是不能吃酸性食物,不能吃鸡蛋,只能喝米粥。
孩子一天天消瘦下来,父母从朋友口中得知这种病极易复发,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加上宝宝还小,不希望留下后患,决定找中医好好调理全身,免除二次痛苦。
2016年2月22日,预约到了何老师。
何老师用大拇指把脉,来回翻动取寸尺脉(解释:因为孩子的手小,取脉用三指头就不准确)。随后问了家人以下几个问题:
孩子平时脾气比较急燥、爱闹么?他睡觉经?常踢被子,还经常做噩梦么??是不是从小都不尿床么?大便是不是多数偏稀?他是不是特别喜欢吃零食,吃饭狼吞虎咽,又多又快、也不嚼烂?他出牙的年龄?他有时候会有一阵阵眩晕的感觉?
摸完脉后,何老师说,病孩的基本脉象,是左寸沉取、浮取都虚,右寸也虚,右关浮取洪实有劲,沉取全无。
随后何老师给开了第一个疗程的连锁药方:(注:药方是作者抄录,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时需要辨证论治,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方一:知母10 生石膏15 生甘草5 黄芪20 莪术5 白术10 党参、柴胡、当归、升麻、陈皮(补中益气汤合小剂白虎汤)
买粳米半斤,煎出浓米汤,以汤代水,煎上药方,每次喝两小口,温服,小孩怕苦可以放蜂蜜。
药方二:制附片5 干姜5 炙甘草10 防风10 酸枣仁20 柏子仁10 远志10 茯神15 当归10 杏仁10 生地10 白芍10 柴胡5 桃仁5
药方三:生黄芪30 莪术10 白术10 杏仁10 百合10 桑白皮15 百部10 桃仁5 白术20 当归10 辛夷10 苍耳子10
孩子按照以上中药方吃了一个月,去儿童医院进行了胃窦溃疡复查:未见明显深在溃疡面,胃前壁瘢痕形成,围内有较多积气与少量滞留物,胃壁增厚从患病时的1cm恢复到0.19cm,腹水深1.3cm。
总体恢复情况比较好,溃疡的地方已经在结疤愈合了,炎症也有所减轻,孩子精神恢复了许多,饥饿感也明显增加。饮食控制的比较好,主食是大米粥。
3月15日何老师根据恢复的情况给孩子开了第二个疗程的中药。(注:药方是作者抄录,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时需要辨证论治,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方一:白芨(打粉)20 当归10 白芍10 生地10 桃仁10 红花10 仙鹤草30 川穹10 丹参15
药方二:补骨脂15 仙灵脾15 枸杞子15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15 三棱20 莪术20
药方三:炙甘草30 酸枣仁30 柏子仁30 远志20 茯神30 生地20 麦冬20 五味子20 茯苓60 桃仁10 红花10 白芨30
4月份检查结果很让人欣喜,消化道检查一切正常,腹水也没有了,孩子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何老师分析病例
对确诊的胃溃疡,一般想法是:止痛、消溃疡、补脾胃。只看到胃,只治疗胃。但是,摸完这个孩子脉后,就发现他的六部脉象完全混乱,虚实夹杂,血证严重。其中,有一部脉特别怪异:右关浮取洪实,沉取却虚弱,单一的右关脉,出现阴阳脉,是相当罕见的。这和外感伤寒的全脉浮缓(桂枝证)或浮紧(麻黄证)完全不同。更何况两寸脉象都极虚弱,主证在胃。这个单一的阴阳脉,表示病孩的胃强脾弱,很馋,多食,但是不吸收。两寸都虚,肺和大肠、心和小肠,两对各自互为表里的脏腑,连同其功能,都虚弱得很,所以不建议首先补脾胃,不能用理中汤、四君子或建中汤,尤其不能用神曲、三仙等药,也不能针灸足三里等足阳明经穴,而要用小剂白虎汤(泻胃火),用补中益气汤加强脾气。这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胃口可不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吃饭快;二是容易饿,于是就狼吞虎咽;三是他两寸虚,上虚则没劲,嘴巴就不喜欢动,甚至不好好咀嚼食物。其次上虚还会引起眩晕。
第一个药方,有点特殊,但是比较重要。五脏六腑的圆运动,一定要恢复平衡震荡的运转;要靠脾土中气。所以后面的两个药方,都是缓补两寸。其中,黄芪加上莪术,是君药。这两味药,同时还可以修补溃疡。
从他的六脉来看,心肺脾三脉都虚,最弱的脉,不是脾胃,而是左寸(心与小肠),浮取、沉取,都很弱,唯独肾气很足。可以不去管双肾。
孩子的症状,与脉象是相符的。1、心弱,表现在睡眠少,比如他不容易困,阳不入阴,阴不抱阳。心阳到晚上无力收敛,就会失眠。2、肺弱,表现在从小易感冒流涕。所以用上辛夷、苍耳子,当然,用得更多的是杏仁、百合、桑白皮。心肺都弱,就会引起轻微的头晕现象。“上虚则眩”。3、胃强脾虚表现在胃口好,吃得多,但是不吸收,大便全是蛋花状。4、先天肾气足表现在从小不爱尿床,2个月就出牙了。
这个病例第一个方子要补脾,泄胃火。用补中益气,而不能用四君子汤,也不用附子理中,附子理中与脾胃都有关,补中益气主要是实脾,其中知母、石膏、甘草三味药是泄胃火。为什么要求用米汤来熬药呢?浓浓稠状的米汤可以保护胃。虽然孩子正在服用一种胶状的西药保护胃,但是这个药是单一护胃,并不能催进胃部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细胞愈合。所以需要用中药从根本上调理孩子的代谢能力和修复功能。第二方则是强心、补足睡眠。从长远来说,孩子的左寸表现了最重要的隐患,是一定要补的。第三个则是补肺,包括治疗他的鼻涕、咳嗽。
胃溃疡的形成主要跟饮食习惯以及脾气、心情有关,中西医都是这么说的。孩子平时吃的越多,胃酸分泌的越多,当我们饥饿的时候,习惯性分泌很多的胃酸,就会直接接触到胃壁而导致其受损,还很容易导致胃部功能衰退,产生胃溃疡、胃黏膜受损、胃穿孔、腹膜炎等疾病。还会引起发高烧,疼的要命,最后就要开刀洗腹了。
虽然从B超单上显示孩子的胃溃疡已经痊愈了,短短2个月时间就恢复了,一方面孩子的自愈能力很强,一方面中药的调理思路是完全对症的,这么小的孩子得胃溃疡还是非常罕见的,因为他胃强脾弱,在右关这一个脉上就是阴阳脉,浮取有劲,沉取却无,阴阳再分离下去,胃上就真的容易生东西甚至得胃癌。孩子现在胃上有一些小突起,这个情况下,胃酸分泌越多,越容易腐蚀他的胃,所以导致了胃溃疡。但是从长远来看,孩子的隐患在左寸的心脏,所以需要加强他的睡眠。
对于家属,应该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良好习惯,首先是饮食,“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比如吃饭一定要慢,吃的少,并不一定要大补特补,他吃多了并不吸收,反而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其次是孩子需要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吃,可以慢慢根据他的情况调整到最佳,然后固定下来。再次孩子需要多陪伴,陪着他吃饭,教会他多咀嚼,产生更多的唾液,唾液可以帮助消化。中药建议饭后2-3小时吃,孩子的药汤比成人减少1/3。最后需要充足的睡眠,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阳气足就是好事,阴阳需要平衡。
跟着何老师学摸脉,发现孩子们的脉象都很干净,很单纯,虚实都很容易分清,脉和证也完全吻合。人长大后,就容易受到各种内环境、外环境的影响,让脉象也随人心一样变得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