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我的推算,父亲学会骑自行车时候大概有五十五六岁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转一响”本来是一个家庭的奢侈品。当时,我们整个村只有几辆自行车。
那时,堂哥买了一辆“大桥”牌“大链盒”自行车,风靡全村。每次他的车子出行,后边都跟着大人小孩一大群,目送他的车子走远。
堂哥灵巧地跨上他的坐骑,像骑白马的王子或唐僧,招摇过市,但并没有公主对他钟情。
后排座上的,却总是我这个追风少年。不是堂哥多么稀罕我, 他是让我跟着看管自行车的。
[2]
等我开始上初中,要与小伙伴走七八公里去学校。每周回家一次,带够吃一周的食物。
到了初二的时候,舅舅把他的一辆轻便(介于“加重”和“大链盒”<25式>之间)旧自行车给了我们家。
我在同村一个同学的帮助下,利用好长时间才学会骑。
当我第一次晃晃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上学时,心里的那种激动和兴奋溢于言表。
随着熟练度的增加,我在上高一时,家里又花一百三四十元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在暑假,我要骑着它,带着一百多斤重的水果,骑行三十公里,到一个水果批发市场,批给小贩子们。 水果有葡萄,李子,山楂,桃等,都是自家地的产品。
[3]
地里的水果多,还没有贩子来买,等我们上学了, 父母就会看着一地的水果发愁。父亲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学骑的自行车。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可爸爸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骑自行车,并让他受益后半生。
记得,当时,一个村有四、五个中年人开始学习自行车。他们都在四五十岁,我爸是年龄最大的,他也是学得最刻苦的一个。
他们在练习时,会借助一个坡来练习滑行,有时就载到沟里,摔得鼻青脸肿,有的把自行车摔的不成样子。
这都打败了他们的自信心,于是有的半途而废,有的虽然学会了,但不敢走远门。只有爸爸学得最好,不仅没有摔伤过,而且不久就可以带着一百多斤重的水果去批发市场卖了。
我认为,并不是父亲多么的聪明 ,而是被生活所逼,没有其它路可走,只有靠自己。这是我从父亲身上感受最深的地方。
[4]
还有一次,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已经从高校毕业,在市西关的一家工厂上班了。
一天的傍晚,突然下了小雨,我刚下完班回集体宿舍。
一个人穿着雨衣,推着一辆自行车走了过来,车子的后边两侧还 挂着两个方形 、用钢筋焊着的铁框,里面装着满满的东西,忽忽悠悠的地过来。
我一看是爸爸,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
爸爸趁着白天眼睛好使,带着这两框水果去批发市场出售(市场一般凌晨三四点才开市),突然下雨了,刚好路过我上班的厂子,就拐进来了,找我避避雨,歇歇脚。
我赶紧从食堂里 买来热热的饭让他吃了。看着他狼吞虎咽地样子,我背着身子,走出宿舍,在阳台上泪眼蒙蒙。
[5]
后来雨不下了,他知道我晚上还要值夜班,说啥都不让我帮他送过去。
父亲消失在路灯里的那一刻,我又一次眼睛湿润了。
那时,他应该有六十一二岁,从我家到市场有三十公里的路程。
从此,爸爸到哪里都有了交通工具,不再依靠他的双脚。
他曾说,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他还能学会骑自行车。
现在,父亲已经老了,依靠自行车还可以赶集上店,卖地里吃不了的蔬菜,他说权当锻炼身体。
自行车现在成了他的拐棍,比我们这些做儿子的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