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买书凑单的时候,在豆瓣上搜索了一下排名比较靠前的书,然后就看到了《乡土中国》这本书。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中国的乡村,可真正看下来才发现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很多理论恰恰是我所处的乡村的描述。因为这本书,我回顾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因为这本书,我对于很多发生在小时候的事情的认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本书,我也看到了很多我所看不到的层面。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悟还是很大的,让我再一次从外向内的去审视我所处的村庄、养育我长大的故乡以及那里的那些人们。
乡土本色
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每家所耕的面积小,小农经营。
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
3.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4.土地继承原则,兄弟分别继承祖上遗业
不同性质的社会
1.因为生长在一起而发生的社会:有机团结(乡村是这一种)
2.因为任务而结合在一起:机械团结。
感悟:
不知从何时起,土气、土、乡土、农村好像成了一些贬义词,用来形容没有见过世面。但其实真正的并不是没有见过世面,而是在他所生存的环境中是没有这些需求存在的。以前我会因为自己的土气而懊恼,而叹息。刚开始来到大城市的时候,连电梯都不会做,总是弄反向上还是向下。可看到这篇文章我才明白,只不过是我原来的生活环境里并不需要我去做电梯,我并不低人一等。可能我生活里所熟悉的例如抓虫子别人也不会吧。如果我早一点从这样大的层次上看待这个问题,就不会因为少年时期的自卑感而唯唯诺诺吧。
[图片上传失败...(image-f9de31-1588040683430)]
文字下乡
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
在乡土社会里,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感的唯一象征体系。
感悟:
1.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抱怨说为什么别人都不理解我们,为什么不能感同身受,或许通过这句话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2.在农村里,给我的感觉是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情感交流,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吃饭、干活、睡觉。好像大家谈论的事情也是跟生活、生存有关,家里长、家里短的
再论文字下乡
1.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2.人和动物所不同的,是他富于学习的能力。学的方法就是"习"。反复的做,靠着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习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3.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而动物则不同,他们不会发生时间阻隔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
4.在反复地生活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
感悟:
小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好多老人都不识字、甚至好多人都不读书,觉得他们好迂腐。但其实真正迂腐的是我自己,并没有想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认字并不是他们生活的需要,生存才是。
差序格局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方世界如此),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
2.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级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3.在西方世界里,团体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的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4.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感悟
小时候总觉得很多人对我们家不友善,而对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却善言善语。看完这一章才发现并不是什么势力不势力,在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就是如此,从自身往外推,一圈一圈。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感悟
人情是这个社会一直存在的。犯了错误并不是依照一套统一的标准,而是要看犯错误的人跟自己的关系。然后决定了自己态度。
家族
在西方世界,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大了也就离开了这个团体。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主轴在于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在乡村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可见的现象。"用不着多说话","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是常见的。异性之间的结合大多是为了后代,而在同性之间的沟通、消遣才是感情的寄托。
感悟
见证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子,周围太多人的生活之后,曾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不能像电视上那样,沟通交流互相爱护。这一章给了我答案。也解决了困惑我很多年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想过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我想得到自己期待的爱情。虽然碰壁,虽然受伤,但还是在坚持。在难过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没有读书,如果我不知道这么多,我是不是也会和很多小学同学一样,早早的嫁人,早早的生孩子,安然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男女有别
1.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
2.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3.西方世界曾有两种文化模式:1.阿波罗式:认为宇宙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过人的创造,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但其实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具有代表性的是西方古典的精神2.浮士德式:把冲突看成是存在的基础,声明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具有代表性的是现代社会
感悟:
很多时候我的内心都是冲突的,觉得自己为何还要倔强的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有时候在想妥协不好吗?选择一个人、选择一座城度过后续的人生。可又有很多时候,当我看到周围的一些人在自由的、用心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却又不甘心如此。或许正是阿波罗式的乡土社会和浮士德式的现在社会在我生命里发生的碰撞所产生的。
礼治秩序
1.通常人认为有"人治社会"和"法治社会"相对称。但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清楚,毕竟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2.其实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并不一定代表文质彬彬,不代表"文明"、"善良",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治的是传统。
无讼
乡土社会中大多是通过道德来评判人的对错,而现代社会中则是通过法律来维系人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在乡村你做错了道德的事情可能会成为整个村庄所唾弃的。但是也会有一些道德不好的人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无为政治
1.权力可以分为两派:横暴权力(偏重于社会冲突)、同意权力(偏重在社会合作)
2.以上两种权力可能会同时存在,例如美国表面上是同意权力,但是种族之间,却依旧是横暴权力。
3.权力之所以友人首当其冲的是其经济利益。
4.一个人只生产他生存所必须的消费品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奴隶的。
5.农业民族受游牧民族的侵略是历史上不断的记录。
6.朝代更替大都如此:一个雄图大略的皇权,为了开疆辟土,筑城修河,这些原不能说是什么虐政,正可视为一笔投资。但是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却受不住这种工程的费用,没有足够的剩余,于是怨声载道,与汝皆亡地和皇权为难了。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同时加强它对内的压力,费用更大,陈涉吴广之流 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了。人们死亡遍地,人口减少了,于是乱久必合,又形成一个没有比休息更能引诱人的局面,皇权力求无为,所谓养民。养到一定时候,皇权逐渐积累了一些力量,这力量又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
感悟:
我们之所以找到一家公司工作,是因为我们能创造出除了自己消费之外的价值,否则这家公司是不可能聘用我们的。为了让自己能被聘用,被这个社会所需要,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增加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
长老统治
1.在乡土社会中还有一种权利贯穿其中,那就是教化式的权力。
2.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
3.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社会上的威胁。
4.我们每个人在出生所学习的那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我们存在的。
血缘和地缘
1.血缘社会是享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2.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充满着地域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4.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钱上最好不要牵扯亲戚",减轻社会关系的负担。
感悟:
看到这章的时候,回忆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记得那个时候有个伯伯家卖衣服,每次买衣服,奶奶都会说不想在他们家买。不能砍价,也不能说太多。以前就在想那就不要去买了,奶奶又会说都是自家人,怎么能去别人家买呢。现在突然间发现因为有了血缘的关系,商业就更不那么畅通了。
名实的分离
1.很多人都在分析社会结构的好坏,其实社会结构知识工具而已,如果它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有一天它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那么它被推翻也是在所难免的。
2.除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统治之外,还有一种权力就是时势权力。
3.英国不流血改革的原因: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就整个世界文化来说是处于领到地位,他是工业革命的老家。英国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感悟
所谓的时势权力的体现在现阶段是很明显的,很多的企业家、网红会有粉丝、有追随者。是因为他们随现实而动。
从欲望到需要
1.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有两种对于社会进程的说法:1.亚当斯密说"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2.还有一种认为: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也就是不断的试错,总结经验。
3.需要不同于欲望,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像吃东西一样,虽然不好吃,但是如果它提供了足够的营养,那么就会吃。
感悟
其实除了社会变迁是从欲望到需要,我们个人的生长不也是如此吗?从开始跟随自己的欲望做事,到后来根据需要去选择职业、工作。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正是从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欲望出发的人们。
总结: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生长的乡村,明白了那些礼俗、那些看待事物不同角度的原有,明白了人不能依照欲望,而是需要做事情。了解了不同的权力形式,了解到英国变革不流血的原因,懂得了中国历史变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