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是在上周末看的,一直想写点什么却过了那个劲儿。
生活与写字最为相像的是,很多时候是需要灵感的,无关乎好坏,俗称心情、契机,太多说辞。
这是我第一次看金基德,很多人会肤浅的把他的作品归于[情色]一类,我也是不能理解,或许这类人只能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吧,但如果单纯的把其归为[情色],你们会更加看不懂作品的用意。
周末的午后看金基德,久违的阳光,好似都失去了光芒。
男女主人公没有对话,大多数是没有对白的,而我安安静静的一口气看完了全片;从最初的压抑,到释然。最后想了想,我有被这位怪才导演感动到,措手不及。
“It's hard to say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s a reality or a dream.”
这是影片结尾打上的话,记住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空房间,等待有人打开心锁,放我们自由。有一天,我的希望成真了。”
人的目光——从左眼的最左边到右眼的最右边,是180度的范围。这似乎注定我们的生活会被一分为二。看得见的被称为“面前的世界”,而看不见的则被称为“背后的世界”。也许是因为对看不见的事物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所以大部分人的都会选择在“ 面前的世界”生活。不管这个世界多么的糟糕,毕竟在可视的范围内,一切好像都不那么容易失去控制。
金基德让男主带我们走进那个总是处于未知状态的“背后的世界”。
看到最后,你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好像你所看到的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金基德是浪漫的,只有浪漫的人才能用这种思维展现着生活艺术。(PS:看完《空房间》又看了他导演的《弓》,发现金基德真的是怪才且想象力爆棚,都是小成本制作,但我觉得更多的观众可能不大买账,可其艺术性拥有绝对优势。)
同样一部电影,有人看到了爱情,有人看到了寂寞,有人看到了欲望……
这样一部缓慢推进,拥有唯美画面和稀少对白的电影,当听到那个熟悉的旋律,你又会进入新一波的头脑风暴。
男主角泰石每天无所事事,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发传单,过了几天会回到这个地方,如果发现那家的传单没有被人拿掉,就会撬开锁进去小住,会像房子的主人一样做饭、洗澡、生活,每到一家都会拿相机拍下合影。而作为交换,他会帮主人做家务、打扫房间。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一所空房子里遇见了被丈夫家暴的女主角善华。已经逃走后的泰石惦记着善华,再次返回豪宅,恰好碰上善华的丈夫施暴,带走了善华。
再然后善华跟着泰石,越发默契的发着传单,一起结伴寻找空房间,没有交流,默默分工生活着。
我记得有个画面,当泰石习惯性的和当家主人照片拍照的时候,善华把镜头微微转向了自己,他们一同拍摄了照片,那个时候善华接受了当下的自己与生活吧。(善华“借”住到曾经给自己拍摄艺术照的摄影师家中,把自己曾经的照片剪碎重新拼图,那个图超美超艺术。)
全片没有过多的交流,导演用画面在和你说故事。恍惚间觉得,我们每一个人或许也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我们身边总有逃不掉离不开的环境、家人、工作,当被问及“你为谁而活”的问题时,你是茫然的;我们想要改变却又不敢改变,然后就好像男女主角一样属于社会的边缘人,独自生活着。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一对相亲相爱的传统夫妇,他们是剧中最为圆满的一对。而最最感动的是他们的包容,当善华来到家中想重温与泰石的温暖时,夫妇俩没有多说,让她美美的睡上一觉,那个画面,是感动的。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有许多的空房间。那些房间里发生的故事也许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般美好,或那般残酷。同样的房间,当主人回来的时候会有各种情绪,而当主人离开后,一切恢复平静。
原来,世界本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看待的眼光不同,你是想看那个“面前的世界”,还是“背后的世界”?
看到的不一定是所有,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随心就好。
金基德的电影是耐看的,希望在不同的时段二刷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他的电影留白太多,可以思考的空间也太多。
我只是个肤浅的孩子,喜爱简单的看看电影;
我更爱一切的极少数,好像金基德这些晦涩不易懂的电影,也爱着极少数的自己。
电影也好,立意也好,我都不愿一下子都想明白,因为生活需要期待。
之所以电影的英文名是《3-iron》,其实是因为3-iron是一枝较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球杆,因其较一般球杆长,导致打击时的倾斜度相对较低,难以瞄准入洞。导演金基德说很多人买了三号球杆,却只知道放在球袋里蒙灰,“你有个家,有家人,却只知道留她(他)在家里,和空房子有什么不同?”想像它一直被放在名贵的高尔夫球皮革袋而从不被选用,那种孤独感就好像哪些被遗弃的人或被空置的房子一样。
《空房间》&《弓》B站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