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词语汇】
南山:指庐山。稀:稀少。
兴:起床。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的杂草,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狭窄。草木长:草木生长茂盛。夕露:傍晚的露水。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意译】(1)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衰。早晨起来便去锄除荒草,披着月光才扛锄归来。窄窄的田埂上草木盛长,夜晚的露珠沾湿了我的巾带。衣服沾湿了倒不值得惋惜,但求没有违背我归隐的胸怀。
(2)南山脚下把豆种,杂草茂盛豆苗稀。晨起下田锄杂草,日暮月出扛锄归。道路狭窄草茂密,傍晚露水湿我衣。我衣沾湿不足惜,但愿不违我心意。
(3)南山脚下把豆种,杂草多来豆苗少。鸡鸣即起去锄草,扛锄归来月儿高。窄窄小道草木密,晚露浸湿我衣袍。湿了衣袍何足惜,守拙归田志更牢。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析评】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摄取的是一个生活片断,对村居生活的一种行为、一个场面的特写,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即便是对段劳动生活的具体记述,也仍然有着某种弦外之音。
前二句写实,开门见山,先写劳动的不易,种植耕耘的艰难。上句点出种豆劳动的地点,下句描述豆苗生长的情况。在南山下种豆,地点不近;草比豆苗长得密,可知庄稼长势不好。淡淡的两笔,写出了诗人失望的心情。他盼望豆苗有个好的长势,不料草比豆苗还长得快。也许是地面大,顾不上锄草;也许是不善于耕耘,缺乏经验,致使“草盛”。无论是那种原因,都可看出劳动的不易,种植耕耘的艰难。“草盛豆苗稀”是白描写实,未加夸张渲染,语言极为洗炼,一字不虚,不景气的庄稼活现在纸上。陶渊明的这种白描本领,是许多诗人所不及的。作者开始学种庄稼,庄稼长得并不好。含有初操农务不善经营之意;但又暗用汉人杨恽“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汉书》本传)典,寄托情怀。“草盛豆苗稀”是否寓含着对当时政治生活的某种隐喻,我们倒不必过于牵强地去“索隐”。即就人生而言,这句话意昧也是很丰富的。所谓人生在勤,若无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劳动,要想收获点什么,是很不容易的。
诗人惜墨如金,写劳动耕耘的不易只用了开头的两句,接下去便写劳动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很早就起床下地锄草,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劳动的地点是那样的远,劳动的时间又是那样的长,老农的劳动强度也不过如此。既有耕作时的辛苦劳累,又有劳动后的轻松愉快。早晨,在荒秽的田野里,诗人挥锄力耕。直至夕阳西下,他才披着月光,带着夜露,荷锄而归。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劳动态度非常认真勤恳。“带月荷锄归”的意象尤有诗情画意,极其凝炼地表现出了一种劳动生活之美。或者说,它是中古诗歌中美的一种新形式。“带月”二字用得好,月夜在山村走路,往往产生“带月”的错觉。当你匆匆赶路的时候,觉得天空的月亮在伴随你前进,似乎人在带着月亮走。陶渊明把这种错觉写进作品,使读者感到有趣,给诗添了意境。读这两句诗,我们一方面感到陶渊明辛劳,另一方面又觉得山村月夜的美好。诗人在写劳动的艰辛,也在展示生活中美的东西。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仍写归途,这两句也是写劳动的艰辛,使我们对这种劳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工太晚了,路旁的草木已结了夜露,通过狭窄的山路时,草木上被碰下的露珠沾湿了他的衣服。道狭草长,夕露沾衣,乡间夜行之景历历在目这样的描述十分真实,而且形象,我们仿佛看见了陶渊明的身影,在月光的照射下,他正从山路上披草归来。对于劳动的艰难和辛苦,陶渊明是体会到了,似乎有些吃不消,诗行里夹着他的叹息。艰苦的劳动在考验着他。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顶针格”紧接,表示出身体受累并不足虑、只要不违背意愿就行的豁达,不禁使人由此看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和不被士大夫鄙视体力劳动传统观念束缚的卓越见识。是继续过艰苦的劳动生活,还是重返仕途不再躬耕?这回答是坚定的,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他没有动摇自己的意志,要躬耕到底,不肯违背自己的本愿。诗的结尾两句展示了诗人的心灵,宁可吃苦受累,也不改变素志。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一般文人受阶级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都鄙视体力劳动,而亲自参加劳动的更是少见。陶渊明退隐之后,躬耕白食,并逐渐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这首诗同诗人其他歌颂劳动的诗篇一样,在浩瀚的古代诗歌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辉。
诗人之所以要躬耕自食,因为归耕符合他的心愿。一方面是出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现实黑暗政治的不满。但是,尽管诗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这正是他初归田园,经验不足所致。不过诗人对此并不计较,而是珍惜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唯恐不能终愿。
前六句描写劳动的清况,生动自然;后二句抒发劳动的感想,意味深长。
渊明善于学习前人的书面语言,这首诗的语言有些就是从前人那里点化出来的。《没书·杨俘传》载杨恽报孙会宗书云:“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箕。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为”。这里出现了“南山”、“无秽”这些词,提到了“种豆”的事,表现了轻视富贵的思想。渊明点化了这里的语言和思想,结合自己的归田生活写出了动人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前人的语言经过渊明的点化,散文化的句子变成了诗的语言,呆板的叙事变成了诗的画面,谁也不觉得语言陈旧。王仲宣《从军诗》里有“草露沾我衣”的句子,陶渊明借用过来,点化为“夕露沾我衣”,谁都觉得点化得好。诗人“带月荷锄归”的时候衣服被打湿了,说“夕露”甚为准确。点明了归家的时间,而且烘托了劳动的艰辛。结尾的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表白自己不幕富贵,情愿以归田劳动为乐;这诗意的确立似乎是受到了“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为”的启示。渊明读过许多前人的书,当自己创作的时候,书就会帮他命意,帮他造语。但这命意和造语毕竟是一种借鉴,不能代替诗人的创作;诗人总是在写“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哀怨”。因此,这首诗尽管有明显的借鉴,但它却反映了渊明的生活与思想,真实动人。全诗有景,有味,更有意,所以宋代大诗人苏轼曾与友人共读此诗,“相与太息”,而“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东坡题跋》),渊明独能拔萃其中,实属难能可贵。陶诗之不可及,原本其人品之不可及,于此愈信。
【名家点评】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渊明诗》):“以‘夕露沾衣’之故而违其所愿者,多矣!”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此又就第二首(即上选“野外罕人事”)继续而详言之。而真景真味真意,如化工元气,自然悬象著明。末二句换意。古人之妙,只是能继能续,能逆能倒找,能回曲顿挫,从无平铺直衍。”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五古中之精金秀玉。陶公本色,于这样诗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