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四堂创意课3》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记录了李欣频对广告文案、创意、写作、时间管理、还有梦想方面的思考和回答。内容很丰富,看完之后,真的是很佩服李欣频,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在生活,把自己的每一天过的很精彩,好到不愿意跟任何人交换。
如果你对文案创意感兴趣,好奇李欣频的创意是怎么来的?我想她在生活中的小技巧,你可以多学学,模仿。
她说自己是误打误撞进入广告业。对于她而言,创意不是工作,是生活。她所有的养分都是在生活中获取的,呼吸,聊天,睡觉都能产生创意。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李欣频在《人生十四堂创意课3》里说到:如果你的Input 比 output 多很多,受到的刺激比产出多很多的话,就不会有创意枯竭的时候。
重点是感官要打开,怎么打开呢?可以往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01.多看书
她对她的学生说过,多去看书,看电影。她自己在早期的时候,就平均一天看一本书和一部电影。这点在她的作品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对各种书籍和电影的引用,简直到了“鬼斧神工”的地步。一本书看下来,光是记录她推荐的书和电影,就满满几页纸。
多去读别人作品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思考。李欣频举一个例子:当你欣赏一幅画的时候,试着从画中,去了解她是怎样的人,童年是怎样的?平时如何跟人沟通?怎么生活?她画这幅画时,心中有什么想法?她当时的情绪是如何一笔一划通过画反映出来的……然后再去看她的传记,去验证你的推论。
我想,欣赏任何“作品”的时候,都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推断能力,去验证。循环反复,你的思维和创意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从作品去看作家的生命源头,去挖掘作家生命背后的生命力量,再去感受自己的生活,当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回忆一下别人的经验,然后自己思考,要怎么才能做到最好呢?
还有看文学作品的时候,重点看看作家是怎么用非凡的笔触描写生活中平凡且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去剖析书中的有力度的文句,话语、结构。还有找网上的热点标题,分类存档,建立资源库。
02.多看电影
李欣频平均每天看一部电影,一年下来有250部,然后10年下来就能体验到2500中不同的人生。并且看电影一定会做笔记,以后案子需要什么资料,她一下子就能找到。
在观影过程中,要学会看一部电影的不同面向,导演的面向,摄影师的面向,构图的面向,分镜的面向,声音的面向,剧本的面向,演员的面向、制片的面向、营销的面向……
她表示自己看书、看电影的时候很投入,仿佛作者在面前讲话,把自己当成电影或者小说里的人,亲身经历每一件事。
看一些纪录片也是这样的,放大自己的感官。如果是看动物纪录片,当一只鸟翱翔在天空时候,把自己当成鸟儿,用“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当看一些旅行人文记录片,想想自己就是当地人,过着当地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
如果不小心看到烂片怎么办呢?可以假设如果交给你来拍,你会怎么样样?这部电影失败在哪里,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是说故事的方式?选角?场景?还是音乐?而不是看完说个“烂”字就走了。
03.见人
一个有创意的人看电影,可能开场5分钟,他就想到了5个可能的结局,真正有创意的人呢,一定会跑在剧情的前面。
所以一定要慎重选择和你一起看电影的人,出场后他会跟你分享很多有趣的观点与心得,但若和一个无趣的人看电影,看完了可能会被他肤浅的观后感,抹掉了你的观影深度。
李欣频每个月都约上各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聊天,音乐家、建筑师、杂志主编,听一听他们所属领域的创意。
她觉得与精彩的人对谈十分钟,高水平底交流与激荡,比读十本书还关键。
如果身边没有哪些神人,怎么办呢?
那就假想,要是有一天,创意的人要接管你的生活,他会怎么做?参考电影《傀儡人生》
或者有个作家,正在书写你的人生剧本,想想他会安排你经历什么?做什么事情?参考电影《笔下求生》
或者想想你的偶像或者榜样是怎么过一天,去模仿。
如果你很向往一种生活,就假设自己就在过那样的生活。比如,今天过得很巴黎,或是很田园。
04.创意是生活
万一你有一天,看了很多书和电影都没有创意呢?或者到了创意瓶颈的那一天?要怎么办呢?依旧是见人和多看,去接近那些让你有活力的人,去找一些让你会有感动的素材。
总之,就是,用一切的方法去打开自己的感官,让自己接收到很多东西。然后用文字去输出,多写,真诚地写。
写文案、去旅行、写专栏、看电影、看表演、去演讲……对她而言,都不是工作,而是生活。
她认为:终极的创意是把今天过得好到,任何人跟你换,你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