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这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过去一直不明白什么意思,前两天知道了它的意思。可是在事上磨起来,要想做到中、和,怎么这么难啊!人有七情六欲,发出来,要有所克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不如“和”,某种程度上,过还不如不及,感情过了,就会出现过头的行为,在心理和生理上伤人伤己。那么该怎么做到中、和呢?先生说,要一心存天理、灭人欲。去小我,存大我。在这一点上,知行合一太难了,每个人都有业力、有秉性,秉性难移。而且,有时候天理很明显,可是有时候眼前却一片迷雾,拨也拨不开,无法触碰到天理的衣角,感觉被逼入了死角。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两天恰恰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很惶惑。
我在静坐方面,获益良多,尽管如此,也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身体明显不适了,方才坐一坐,由此更可见知行合一的难处。初初静坐时,是接触佛法之后不久,当时看到的说法确实是要尽量杜绝一切念头,空,方法可以是念佛号,甚至可以数数,我都试过,但皆不明显。机缘巧合下,一位阳明心学功夫很深的老师告诉我,自可以让念头来来去去,不用管它,一试之下,果然不错。是的,空是好,但”求空“就着相了,就像先生说的,求宁静,也是自私自利,反倒越求念头越多。只当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也就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了。
可是,良知到底是什么?觅不到良知,所以难以知行合一,反过来,事上磨着逐渐靠向知行合一,良知自会逐渐显现。但是先生又说,质有清浊,清明者,离”道和良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