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这是东野圭吾先生的《虚无的十字架》中的一段文字,读来引人深思。
书中共有三件杀人事件:一是中原夫妇爱女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放弃申诉,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二是中原的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是为了保全女儿的幸福而杀人打亲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是小夜子发现年轻时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杀死中原夫妇爱女的凶手蛭川与杀死小夜子的老人作造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实则内心不以为然,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视他人的生命如无物。而史也和沙织虽然没有受到众人所看到的惩罚,内心背负的十字架枷锁却是真实存在的,史也选择去当一名儿科医生,娶了一个怀看孩子的可怜的女人;沙织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患上了“偷窃癖”并多次试图自杀,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最后也没有完成当时的初衷,懵懂纯粹的爱情随着死去的孩子一起埋葬。
“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
“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也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为了复杂的感情, 想要凶手被判处死刑,即使死刑执行后也一样,心爱的家人被夺走的事实无法改变,内心的伤痛也无法愈合,或许有人说,既然这样,不判死刑也没关系。”
“不,有关系”。
俗话说:“杀人偿命。”如果凶手继续活着,“他为什么还活着?他凭什么还有活下去的权利?”这个疑问会一直侵蚀遗族(被害人的家属)的心,凶手的死根本偿还不了什么,对遗族来说,凶手被判处死刑只是走出失去亲人伤痛这条漫漫长路的一站而已,即使走出这一站,也看不到未来的路在哪里,未来应该怎么样,"但如果连这种为数不多的也被夺走,遗族到底该怎么办?”
罪与罚是个横亘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东野圭吾先生的悬疑小说喜欢拷问人性,小说的结尾,总是说不清谁对谁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读完于此,我似乎依旧不清楚答案,或者说,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