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放学回家,女儿跟我说 :“妈妈,有个事情我要跟你说一下。”
“怎么啦?”
“我长高了,我换同桌了”
“哦,你现在同桌是谁?”
“是,洪鸣”,说出同学名字时,她大哭起来。
我想起昨天晚上的对话。她说,我们今天要换同桌了,千万别跟洪鸣坐,他就是捣蛋鬼,会打人。结果今天换的同桌就是他最讨厌的同学。看着她大哭,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而这时,爷爷奶奶听到了,立马也说,那是绝对不行的,要跟老师反应,换位置。这样会影响学习的,绝对要换的。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每个家长都要求换同桌,那老师该怎么办?如果不换,看着女儿那崩溃的情绪,以及我对那个同学的了解,确实顽皮,我也很担心女儿的成绩受到影响。当女儿哭了一会后,我试着沟通。我们的沟通分为2次。
第一次(当天晚饭后)
“我知道那个学生很顽皮,我会跟老师沟通沟通,但是如果老师不同意,怎么办?”
“我不知道”她又接着哭了。
“你是不是非常想换位置”
“是的”
“那我们就应该想想,怎么说能够说服老师给你换位置,好吗?你能否当那个同学影响你的时候,告诉老师,然后让老师换位置”
“老师说了,不能打小报告”
“那有没有既让老师知道,又不是打小报告的方式呢?”
“我不知道”
“要不我们写日记好吗?把你在学校的事情写下来,就像我们最近看到的《爱的教育》这样短短的日记。老师看的时候,就知道了,你觉得怎么样?”
“我可以试试看。”
“妈妈很愿意跟老师沟通,但是我也总得有理由吧。今天刚换的同桌,妈妈明天就找老师说要换,老师是不会同意的,一方面每个家长都提这样的要求,她该怎么办?另一方面,刚开始第一天,就说他影响你,也不合适,我们说服别人都有合适的理由,对吧!”
女儿情绪平稳下来。
晚上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否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次(早上上学前)
“妈妈,要上学了,我很害怕,我不想跟他同桌,我现在身边坐的都是草包,你什么时候跟老师说换同桌。”说完就哇哇大哭。
“你害怕是因为担心现在的同桌影响你学习,是吗?”
“是的,就是这样,我好害怕”
“你是需要让自己学习成绩更好,成为更好的人,对吗?”
“是的,我很害怕跟那个同学那么差”她边说边哭。
“满足我们的需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改变别人,另外一种是改变自己。你觉得那个更容易些?”
“改变自己, 洪鸣是个捣蛋鬼,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
“那怎么做能够让你的成绩更好,成为更好的人呢?”
“妈妈,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是害怕。”
“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妈妈愿意跟你一起找方法好吗?
“你们同学里,有没有你的榜样的同学”
“有啊, 朱朱,就是学霸,特别厉害”
“嗯,她的同桌也是学霸吗?”
“不是的, 她的同桌也是学渣,也是她讨厌的人,她还哭了几次”
“那她的成绩有因为同桌受到影响吗?”
“好像没有”
“学霸,不是因为同桌是学霸才成为学霸。而是以为她自身的实力,对吗?”
“是的”
“那我们常常探讨一下,学霸是怎么做的,我们向她们学习好吗?我们想要学习成绩好,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实力,对吧?”
“是的”
“如果你有需要妈妈帮助的地方,我一定会在你身边好吗?”
“今天你能来接我放学吗?”
“可以,不管我今天多忙,一定来接你”
“好的” 女儿平静的去上学了。
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第一反应是,如何说能够让老师换位置。但是,晚上思考思考。觉得这样不妥。孩子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有种种不如意,难道也回来喊妈吗?或者依赖于他人解决。换同桌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方法。她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呢?我好像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关注。我应该关注她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引导她去发觉自己的真实需要,并且想办法自己去满足需要,而不是靠家长。这不就是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嘛!
当我们换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放学回来后,我问她,今天怎么样?她说还行。跟我说起来学校里的开心有趣的事。没有在提起换同桌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