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印象中,让你感受最好的一次对话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彼此信任,能够畅所欲言,双方都能愉快的沟通的时候。
但是往往遇到困扰。比如,词不达意,或者说者无心,听着有意。
你自己说过就忘的几句话,可能会对某个需要你指点或认可的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有一个著名的“55/38/7”沟通定律,指的是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
只有 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也就是说,在沟通传递的信息中,只有极少的部分跟“说什么”有关,很大的部分跟“怎么说”有关。
“怎么说”通常是无意识的。
一个习惯性带着消极、焦虑和不耐烦的人(特别是管理者)容易不自觉地向对话中投入质疑、责备、嘲讽和威胁的言外之意。
别人会很容易的去感受到你的言外之意。大嗓门对你来说只是一种习惯,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不耐烦和压迫。
那么有的人会觉得(别人)犯了错被我说,也没多在意,也知道事儿过了,我这儿也就过了。
可是真的过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不是过不去某件事情,而是过不了当时的情绪。
情绪就像一只隐形的手,让你恼火、抵触、责备,最终也无法好好解决问题。
之所以这件平淡无奇的小事,最后演化成一个长时间的冲突,是因为双方都有情绪,而且双方都没有正视自己的情绪。
其实,情绪是个奇怪的家伙,你越想躲着它,它越会追着你跑,你越想打压它,它的力量越强大。
一旦你真正看到它,接收到来自它的信息,它就会与你和解。
如何开始好好对话?
首先明确对话目标
大多数人在对话中容易犯的错误:从现状出发,而不是从目标出发。
如果目标不明确,一旦对话中产生了激烈的情绪,对话双方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互相伤害。
最后,谁也不记得对话的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
沟通前,要考虑对方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做什么?
通过这次对话,我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要避免做什么?
另外,关系不是一锤子买卖。
我们不但要考虑目标,还要考虑关系
在对话结束的时候,我希望这次对话对彼此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有了这样的觉察,在偏离目标的时候,更容易把对话拉回来。
你还要创造有效互动。
别人通常认为,好好对话,就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
事实上,是否能通过对话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取决于你是否能够做到认真倾听,而不是自顾自地滔滔不绝。
对话不是一个人的陈述,而是两个人的互动。
站起来发言需要勇气,坐下来倾听同样需要勇气。
通过倾听他人的需求,了解他人的目标,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目标一致,你可以更好地计划接下来的行动。
要么找一个折中的办法,要么坚决捍卫自己的底线,做好应对冲突的准备。
倾听和提问,都是能够激发起互动的关键动作。
如果你能通过倾听和提问“抓住”别人,你就更容易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对话不是跟关系有关,对话本身就是关系。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被挑战和质疑。所以,当你觉得他们很难搞的时候,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刺头,
而是因为在过往的无数次对话中,你从未想过这样的对话会把你们的关系带向何方。
好好对话,是建立和修复关系的开始。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好好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