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以强胜弱的有名战役,当时的强国齐国攻打国力微弱的鲁国,按照一般事情的发展,鲁国是要吃败仗的,结果是转折的,作为大国的齐国竟然败给了鲁国。鲁国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鲁国谋士曹刿有“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见和很好的作战指挥的军事才能。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长勺之战只是其中一个战役,只要有战争就有胜有败,弱的小国吃败仗被欺负是常有的事,那么如果是大国和大国是怎么样?
这里先来说一个“泓水之战”,发生在春秋五霸之一齐恒公去世以后。这个战役的发起者是宋襄公,有种说法是宋襄公也为春秋五霸之一,不过我看过《子鱼论战》以后感觉这个说法似乎又是不太确实,如果按照泓水之战里的宋襄公这样的话。宋襄公希望像齐恒公一样称霸诸侯,继续恒公的霸业。于是学齐恒公“尊王攘夷”做盟主,只不过齐恒公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也不是齐恒公。倒霉的宋襄公在聚集诸侯的集会上被楚王抓获,后来鲁僖公调和,释放回国。宋襄公可能太想称霸了,不吸取教训,联合了几个诸侯国去打郑国,原因是郑国归附在了楚国。
楚国也是当时大国,不会看着归附与自己的郑国被打的,打郑国不就是公然和楚国叫板么。楚国因此和宋国发生了泓水之战。有句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应该很适合来描述宋襄公参与的泓水之战。
在泓水开战的时候,宋国的军队很早就在那列好阵准备好作战了,这个时候,楚国的军队还在渡河呢。宋襄公的哥哥子鱼说趁现在楚国还在渡河,赶紧发起进攻说不定就能赢,被宋襄公拒绝了。等到楚国的军队渡过泓水,还没摆好阵的时候,子鱼又提出,趁楚军还没准备好,赶紧作战攻打他们,又被宋襄公拒绝了。宋襄公的理由是在楚军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攻打他们,这样是不符合礼的。
最后等楚军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两军开战,按照这样的形势,宋国并没有楚国强,输就是必然了。最后宋国确实大败,宋襄公被射伤大腿,第二年也死去了。
说泓水之战的话,被楚国大败的原因主要是宋襄公太讲礼了。《子鱼论战》中,宋襄公给的理由是: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未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这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不伤害受伤的人,不伤害头发半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因敌人处于险地去攻打他们。我虽然是灭亡的商朝后代,如果没有摆好阵不击鼓不开战。
看到宋襄公给出的理由觉得非常奇葩,战场上也讲礼,那不是自己找打么。如果按照子鱼的建议来,处于作战的好时机,把握机会,宋国应该就能赢了,宋襄公也不会在第二年重伤死去。当时宋国很多人是责怪宋襄公的,就是现在的我们来看,也是对宋襄公比较无语的,无法理解他的想法,为什么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还要讲礼。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宋襄公是伪善、虚伪、迂腐又愚蠢不懂的变通的。一直以来,宋襄公只能被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来教育大家了。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写了《宋襄公论》来吐槽宋襄公的虚伪愚蠢(扩展一下,《宋襄公论》后,有了成败论英雄)。
不过,宋襄公的做法,其实在当时并不是全部不被认可的。宋国是商朝的后代。春秋时代的人们有一种精神——贵族精神。宋襄公很好的传承了这个精神。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还评价过宋襄公“宋襄之有礼让也”。
这种精神其实是春秋时代很普遍的,举个例子就知道了。秦国统一六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失败。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改变名字到秦始皇面前,用装暗器的乐器想刺杀秦始皇,第一次没有成功,高渐离被发现了,秦始皇没有杀他。把他的眼睛熏瞎,依然留在身边。
如果说按照秦始皇的个性,高渐离是必死无疑的,只是秦始皇由于和宋襄公一样有着贵族精神,并没有杀他,或许一方面也是爱高渐离的音乐才华。
嗯,只不过春秋时代的人们,他们的思想和我们到底是有着不同的地方的。之前的人们对宋襄公是大加褒奖的,那个时候的贵族讲礼,很单纯,经过漫漫的岁月变迁和朝代更迭,由于每个朝代的帝王需要绝对的权利,演变到后来,贵族逐渐消失,那么也就没有贵族精神的存在了,人们的想法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不会再有人认为,当时宋襄公的做法是对的,也不会再有像司马迁一类的人赞同夸奖宋襄公,认为他讲礼,是君子。
PS:之前看过一本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有讲到这个贵族精神,也讲到宋襄公和泓水之战。这两天看《古文观止》,看到了《子鱼论战》,就写了一篇。写的比较乱,给自己做笔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