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一周,大家的心思都放到过年上了,赶上9天不开市,成交寡淡,也是可以理解。所以今天就聊点别的吧。
为知识付费,我已经有两年的历史了。然而知识付费的大潮,其实从从2016年开始的,随着分答,知乎Live,一块听听等付费应用的兴起,才渐入人心。
有的知识,真的只有付费才能得到,比如说炒股的技巧。人家凭什么免费分享给你,自己拿去赚钱不是更好吗?反过来说,如果有人免费告诉你炒股的技巧,你在心里也要打个问号。
如何筛选合适的知识?知识合适,一要内容对你有用,二要价格合适。
我个人喜欢讲座性质的更甚于一分钟的问答。毕竟一分钟问答长度有限,能回答what已经功德圆满,对于why和how几乎不可能深入。同理,如果是系列讲座,那么更受我欢迎。毕竟系列讲座的深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会让我收益更多。
然而有一种讲座不是系列,而是比系列更长——包年制的。选择这种类型的讲座要谨慎。毕竟每个人肚子里的干货是有限的,量多了,质几乎不可避免的要下降。而且包年制预付费的特点,并不能督促卖方保证高水平内容的输出。我只有在对作者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长期跟踪,知道其确有干货,并且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作者第一年包年(肚子里存货比较多)的时候,会考虑付费,如果买错了,就当是为情怀充值吧。
最好是能提前知道讲座提纲,以判断内容是否对自己有用。不然万一讲座只是以前公众号内容的合集,自己都已经知道了。或者讲座内容是面向小白做科普的,而实际自己是希望能够得到更为进阶的知识,怨谁呢?
关于知识定价,讲个段子。曾经看到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千万变为一亿。然后,这个问题值5块钱。你确定不是在逗我,我为了5块钱答这个题,你确定答案靠谱吗?
对于定价,我的想法是,至少不能低于翻译的价格(翻译以前是每千字80元吧,现在多少我真不太清楚了)。因为翻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不生产知识。
不要以为10块钱不多,就随随便便为知识付费了,甄别哪个讲座是否物超所值,不也是一种能力的修炼吗?
ps,春节期间本号停更一周,咱们下下周三再见啦。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大鸡大利!
题图 by 钱永泽 from 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