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名为“MBTI-16种职业性格测试”的测试项目风靡国内。4月1日,“MBTI”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冲上微博热搜榜第4位。截至目前,“#MBTI”这一话题的阅读次数高达15.2亿,讨论量超31万次。
如此庞大的浏览量和讨论量令人无比震惊,那么究竟是“何方神圣”令得众人参与并且沉浸其中?
MBTI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首字母的简称,其中文译名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它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从而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付诸实践。迈尔斯在荣格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主导功能和从属功能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等级等概念,并有效的为每一种类型确定了其功能等级的次序,又提出了类型的终生发展理论,形成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就是四把标尺,每个人的性格都会落在标尺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靠近哪个端点,就意味着这个人就有哪方面的偏好。(来源于百度百科)
当做完70道题后,提交问卷调查,无需多久,一份详细的、有数据的、有条理的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呈现在做题者的眼前。它仔仔细细地分析其所做的题目背后所蕴含着的、不着痕迹的想法,总是有意无意的击中做题者的内心,并且还给做题者的现在或者是未来提供职业规划。在极度想迅速得到结果的人们内心,速度可谓是俘获人心;在分析性格上,人们做完测试后深信不疑的回复着“啊,没错,我就是这么想的”、“对啊,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好准啊,它能完全了解到我的想法“;在迷茫现在或者是未来的人,简直是给了一剂定心丸,指明了迷路人的前路,像在沙漠中的人找到了北极星。
它似乎通过这70道题目分析完做题者的性格和内核,可结果真的能奉为“圣旨“吗?小心陷入“巴纳姆”效应。
首先,当我们详尽了解了“MBTI”的概念后,这其实是通过70道题目来分析你的性格维度从而根据你的维度来分配到相应的职业。这种形式流程走下来似乎有点熟悉,必不可由地想起了类似的测试或者某些项目,例如塔罗牌、星座、生辰八字等等。除开“MBTI”,其他的要么是根据你选择的牌面、你的出生月份、要么是根据你的生辰使用“通书”算出你的性格、职业甚至是命运。这么一看,”MBTI”不就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不就是旧品换个包装、名字摇身一摆变新品吗?
其次,人生在道路的选择中,只有四个选项吗?没有比四个更少或更多的情况吗?况且,按照其的分析结果,人只能大致划分为“外倾”和“内倾”吗?很明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先从第一个问题来说,假设大四毕业生毕业后,只能选择医生、老师、公务员、律师这四宝吗?并不是,可以考研继续深造,可以选择有关专业的工作,还可以选择关于兴趣的工作。再从第二个问题来说,人不能极端的划分为两个类型。网上很流行的一段话是:“在陌生人面前社恐,在熟人面前社牛”,那么这种角色应该划分为“外倾”还是“内倾”?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对换,更何况这只是单纯地将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种。
再者,警惕陷入“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一种心理现象,指人们会觉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准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但实际上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笼统,以致普遍适用。测试结果往往都会使用高度概括的词语来形容一种事物,总是给人一种模糊的指向性信号,而这些信号往往被较敏感的人捕捉到,让人误会成“说的是我”,被认为是少数人的特征。
可是,这种概括词可以套入许多人,这些模糊的指向性信号只是唬人的手段,这不就如热梗meme图:-“你是一个渴了要喝水的人”-“好准”。
当然,“MBTI”也有好处在身。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人打破信息茧房和舒适圈。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面对新的测试项目,做题者拥有了新的测试结果,新的话题,可以接触到新的人群,接受新的信息,冲破自身的“茧房”,打破似乎无意间囚禁自己的牢笼,这理所当然的是积极的方面,甚至可以推崇。
总而言之,关于MBTI,冲破信息茧房虽说好极,但是面对奉为信仰,甚至近似疯狂的尊崇还是不要为好,打破信息茧房但疯狂视为信仰追求的MBTI,不要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