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出楼道门,正好碰到楼上的邻居。她是一个和我母亲年纪相仿的老人,平日里我都不怎么能见着她,听说她经常去外地女儿家里帮忙看孩子。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见了不熟悉的人顶多打个招呼就会匆匆离开。可是今天电动车有点儿掉链子,怎么也打不起来了,我只好尴尬的又和她聊了两句。
可能因为她经常随女儿住在南方发达城市,所以穿的衣服很洋气,于是我便顺嘴夸了她几句,没想到她立刻嘴角上扬、两眼放光,非常热情的和我攀谈起来。
从陌生到熟稔,就在分秒之间,就在这两句赞扬的话语之间,就在我“看见”了她的新衣服之间,这让我非常感慨。
在《赞扬与批评》这本书第一章“人类评判的起源”中,就有一节专门讲了“被看见:共同关注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被看见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只有十个月大的婴儿,也已经会本能的去看别人看的东西。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个游戏“躲猫猫”,它模拟了大人“消失”或是离开房间,然后又回来的经历。小孩子都喜欢玩这个游戏,而且一玩起来就乐此不疲,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游戏背后所隐含的心理学原理。原来躲猫猫的魅力在于让孩子拥有了一部分控制出现与消失的力量,而且能够不断的重复体验被深切关注的快乐。因为在“看得见我”和”看不见我”这两种情形的交替下,孩子能够体会到家长不在时的紧张,和家长的注意力重现时的欣喜。
我们在慢慢成长过程中,对他人视线的敏感度会变得极为精炼而准确,以至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我们总能很快的注意到那张看我们的脸。我们也总能从别人的眼睛里感受到温暖和欣赏,或者怀疑、指责或厌恶。眼神里能够承载着许多的评判,而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凝视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就像我今天遇到的那位阿姨,她之所以会心情如此激动,无非是因为我看到了她,我的眼神里有欣赏和赞美,并且我还毫不吝啬地用语言夸奖了她,使得她感到自己被关注了。
其实何止这位阿姨,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面对朋友、同事、伴侣时,我们都会因为获得赞扬而高兴,因为获得关注而开心。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生活在群体之中,赞扬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因为赞扬其实代表了你被看见了,你被关注了,而且你还被认可了。
这件事情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学会多“看见”别人,同时也要多“看见”自己。多看见别人可以让别人更开心,从而让我们之间的交流更顺畅。而多看见自己可以让自己更有自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差,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自卑和自信之间,只需要被“看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