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我们不能去教孩子?
我们从不相信,也不知道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有一样东西,那东西将在儿童一出生就指导儿童一如何发展,指导儿童去抓什、摸什么……蒙特梭利把他称为“精神胚胎”。
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它内在蕴涵着一种很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它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东西,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人类的幼儿期很长可能是0到6岁,说的长一点,大概要到12岁这期间,需要成人的帮助他成长,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就会发展得很完善。
举个很典型例子,儿童六七个月的时候你不需要教他,他会自己将手放在嘴里面,他它会将所有能拿走的东西放在嘴巴里摇一摇,再放下,这种放在嘴巴里的咬感觉,让她知道有些东西是软的,有些东西是硬的,有些东西是甜的有些东西是酸的,而成人在这个时候该做的,不是狠狠的喝斥,更不是打儿童,而是在这个时候告诉我儿童软的硬的,酸的甜的词汇,这就是帮助儿童,在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东西尽量洗的干净一些,保证他足够安全。
2、为什么不能过早的给孩子把尿?
我听过一个最痛心的故事是一个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仍然不会自己上厕所,而把尿尿在裤子里被同学耻笑,不得已被老师劝退,家长想了很多方法都没有让他学会自己尿上厕所,后来他咨询了心理咨询师。
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孩子,在0到1岁之间,孩子处于口欲期,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他的是用口来感知世界,把尿应该在肛欲期进行。把尿即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孩子上厕所,不管有没有尿尿,而当孩子的膀胱里没有存储足够的尿量时,他听到“嘘”的声音后,会条件反射。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没有尿,硬是逼着孩子尿。还有家长会狠狠的打孩子的屁股。因此孩子从小没有体现膀胱充盈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尿什么时候不该尿,导致尿尿时自己不被控制,需要大人来提醒,可是这个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没有人再来提醒他什么时候该尿尿了。
回过来我们看看什么时候把尿最好,1到3岁孩子处于肛欲期,这个时候可以训练孩子的大小便了因为在孩子看来,大小便是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讲实在是太重要的事情,只是我们在训练孩子如何控制大小便上不要太严厉,否则会给孩子他的创造物是肮脏的,让人嫌弃,刚一去有强烈的性快感,所以对待大便的态度也会何对待性的态度联系在一起,严厉的大小便训练也会破坏孩子以后的性的享受,孩子在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时,也是在学习自我的控制能力,父母不要去破坏这个过程。
3、为什么3岁前由妈妈带最好?
4、为什么3岁是孩子分房睡的分水岭?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至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在心理上,孩子这时的情欲会指向异性父母,而对童心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这个阶段妈妈不给儿子这种我爱你胜过你爸爸,爸爸不给女儿,我爱你胜过爱你妈妈的错觉,
所以嗯孩子必须在进入三岁前,把他们从父母的床上赶走,特别是男孩。
这个阶段是发展孩子的竞争与合作
5、为什么孩子喜欢反复听一个故事、看一本书?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父母必须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儿童喜欢重复进行一件事,比如说讲故事,今天听这个故事,明天也听,不让换新的,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我的儿子最近也让我讲大灰狼的故事,这故事我已经讲了,可能有,嗯,快三个月的时间每天都让我讲,他都可以自己讲出来许多,但是他仍然让我讲,可惜我没讲这故事,我会编出很多不同的结,结果出来,以前他不会问我为什么现在他会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就说明他在思考他在听你故事的内容她已经开始在听故事的逻辑,
在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事,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逻辑上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者名家一的名家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你就放心的多,
6、孩子为什么会把他喜欢的玩具从小床中扔出去,在哭闹着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把玩具当成了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地扔掉这个玩具,再得到,其实是不断的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的创伤,这些重复体验是有价值的,第一,妈妈时不时地离开,是孩子不能控制的,是妈妈在主导,而孩子在扔玩具时是孩子在主导,他们用这种方式是孩子在主导,他们变成了自己能部分控制的创伤,我们成年人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与其在一个关系中被甩,不如主动甩掉别人,这样会保护自己的自恋,第二,当不断体验这个创伤时,我们对创伤的耐受度可能会提高,第三,在新的重复中,新的可能性会增大,而去疗愈这份旧的创伤,
这时候家长,需要不厌其烦的帮孩子捡玩具,我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已经很烦躁了!孩子的这些表象,只是在告诉你,他在学习如何在创伤后,自我疗愈
最后,我想用孙瑞雪老师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受到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