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邂逅便是分离,分离即成永远,那么当我们相遇在天青色的雨幕下,素昧平生间你是否却依旧能笑靥如花?
或许可以吧,在伊豆的世界里,林间的空气里也散逸着飘渺而淡漠的气息,没有丑陋,没有血腥,明明极清新而自然,却总有股哀伤婉转久绝,萦绕心间。是的,我常在想这就是樱花的国度最迷人的地方了吧,总是能于最平淡处撷取那些寻常到有些淡漠的情感,然后咀嚼出满口芬芳的苦味来,如饮苦茶,已识尽冷暖了。
当一个少男与少女相遇在伊豆的雨季里,当一段朦胧的情感尚未结出蓓蕾便已凋零,即使川端康成用着再是青春的笔调,却也依旧是掩盖不去人生的落寞而悲凉,以生花妙笔写世态炎凉,这才应该是伊豆的舞女之所以跃舞百年却依旧能使人潸然泪下的原因,它从来便不是一部只关青春的小说!
作为川端康成的出道作,《伊豆的舞女》已经极鲜明的体现出他日后作品的特色,即强烈的孤儿根性以及虚幻的佛典境界,在人生的悲痛与寂寞间,虔诚的感谢他人滴水的恩德,飘散着如同樱花凋零的感伤。或许这更应当理解为川端康成与生俱来的气质,从小以孤儿身份长大的他,兼之自幼体弱多病,面对这个喧嚣而世俗的社会,敏感的心是有多么痛苦,正如黛玉眷恋宝玉,当他在人世遇到了如同阳光般温暖的人,即使飞蛾扑火,也是九死不悔的,在他踏往伊豆的旅途中,他遇到了倾心的舞女,我想那应当是极其美好的经历吧,以至于在凄凉的日后依旧能如清风般驱散忧郁,那么这本小说本就应当是川端康成自我的写真了。
所以我们不难读出其中追忆的余烬,一个满怀心事孤独的高等学校的学生,一个因着生活而强作成熟的舞女以及一座远离城市幽深的岛屿,和一些同样在人世艰难存活的人们,故事就这么展开了,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这本就可以说是真实的人生了,而真实的本就是平淡却极不容易的,彼此间虽不认识却依旧能够相互依偎着前进,彼此虽然都为人生而苦却谁也不说,相互打气。所以荣吉会微笑着送我柿子、香烟以及清凉剂为我道别,所以舞女笑着将竹子递给我权做拐杖并夸我是好人,所以我甘愿照料痴傻的老婆婆,倘若我们忘记了艺人是多么低贱的职业,甚至进不了村子,忘记了茶馆老婆子中风的丈夫,倘若忘记了我内心孤独的苦水,那么这是多么温情的画面,但这种温情却如此残忍的建立在现实的苦难上,甚至正是因为现实如此悲苦才映照着原本普通的行为也染上了温情的面纱,寂寞的心与愁苦的心为伴才能相互取暖的,所以才能明白川端康成终归是会选择自杀身亡的,在他的眼里,人世本来就是如此残忍,或许正因着这一层温情才能坚持的这么久吧,而到深恩负尽,死生师友的那天,便选择不再飘零,以死为归宿。
或许这便是川端康成孤儿根性的体现吧。只有站在人生的岔路,才能明白,推动人生前进的燃料终究是他人无意或者有意的善意。
可是他依旧以如此淡然到唯美的口吻缓缓道来,越是苦涩,越是微笑;越是寂寞,越是淡然,想来体内插着尖矛的人必然怀着厚盾。深沐痛苦却能光芒四射,如同佛祖割肉饲鹰,这便是川端康成著名的佛典思想了,洞彻人生却又避而不谈,沐浴悲哀却并不伤人,只是如同残梦将醒未醒。
爱情便是最好的幻梦了,更何况是种欲说还休的情愫,少男心事也总是诗的,当人世的残忍掩盖在爱情的甜蜜下,即使是流血的伤疤仿佛也不疼了,所以当少年在雨夜听到鼓声,感受到舞女的存在,当少年在想去又不敢的犹豫中苦苦煎熬,谁也忘却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却已被迫强颜欢笑在欢场间是多么凄凉的,高贵的学生与低贱的舞女,孤独的游子与年幼的少年,在这样强烈的身份地位与背景的差异下,心与心却能冲破一切的靠近在一起,没有一丝隔阂的,源于他们本质都是一样的凄清吧,即使是微笑着的,也透着强烈的苦涩,本就是一样的人啊,注定以飘零为归宿的,所以才能相互吸引吧。
所以这其间真的有过爱吗,我常在想,或许其间从少男被舞女的外表吸引到少男被舞女纯洁的肉体感化,唯一可能算是情愫的情绪也荡然无存了,唯一沉淀的只有彼此对他人真诚而没有伪善的关怀了。
那么《伊豆的舞女》其实讲的应当是一个寂寞的人遇到了一群寂寞的浪荡天涯的人,相约着走完在整段人生中仅仅只是刹那的旅程,然后彼此带着相互的鼓励继续在菲薄的流年一路走到再也不想走了吧。当川端康成怀念的笔触起笔文字时,心里会默念着,我还在走呢,你么还在继续吗?
所以才有全文最后浓墨重笔的书写离别,相遇是缘的话,离别是命的,可是即使在离别中依旧没有一点眼泪的,即使是无语凝噎,只是惯熟的如同老友的分离,明明知道是再无可能相见的,但彼此已是习惯了相遇相守却又终能相别的过程,才能只是感觉温暖的愉快,感谢上苍,使我们能相见,那么人生,我能再度继续跋涉下去了。
这便是全文最大的内涵了,至少是我理解的内涵了。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的,与其埋怨为何不能长相厮守,不如感激在拥挤的人世,我们终能相见一回,以至于在未来某年某月回忆起来,能说一句,认识诸君,真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