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听话的孩子,都经历过棱角被磨平的过程,都在现实中不断退缩和妥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孩子也不是一天就养成的,你现在处事圆滑、世故的样子,都有父母斧凿刀削的影子。
《狗十三》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成长故事。13岁的女孩李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继母生了一个男孩,父亲正为怎么告诉女儿而犯愁,担忧她是否能接受。因报学习小组的事,父女拌了嘴,父亲强行改了她的兴趣小组。矛盾积郁过程中,父亲为缓和关系买来的一只小狗,成了李玩的玩伴。喜欢物理的李玩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爱因斯坦。
在斧凿中长大
重男轻女的观念,强势的父亲,母亲的缺位,弟弟的到来,这一切令李玩在家中处于尴尬境地。
不仅如此,她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喜欢的选择,想参加物理小组,而被老师要求补足短板参加英语小组,且是在父亲粗暴的挟持下强硬塞给她的。还好有一条以著名物理学家命名的狗——爱因斯坦,带给她所需要的亲昵和温存。
然而,爱因斯坦的意外丢失,让这个身板柔弱的女孩与整个家庭产生了剧烈的冲突。大人们不是去努力寻找,而是找各种借口,先是父亲以学习任务重为由表示要把爱因斯坦送走,之后又表示,正好爷爷去买菜时,爱因斯坦乱跑,爷爷老了追不上,跑丢了。
大人们的态度是“哄”,与爱因斯坦建立了亲昵链接的李玩则跑出去,在菜场、居民区里大声呼喊着寻找,大有不寻到不罢休的气势。后来,继母另买了一天同种类的狗,骗她说爱因斯坦找到了,忍受不了合谋欺骗的李玩越发苦闷。
在寻找爱因斯坦的过程中,李玩得到了堂姐男朋友高放的帮助,并将自己的苦闷说给高放听。渐渐的,高放转而开始喜欢李玩。两人一起喝酒时晚归,以至于从来不出门的奶奶出门寻找时迷了路。父亲一气之下打了李玩,用暴力让李玩屈服。
屈服的结果是,李玩接受了新的爱因斯坦,这里暂且称为二世吧。另外一个重大的变故是,在弟弟周岁生日时,才知道弟弟的存在。在一群围着男孩,高兴热烈的酒桌上,李玩成了圈外孤独、沉默地一个,眼神落寞。
她接受了爱因斯坦二世、接受了弟弟,接受了英语小组,变得乖巧,变得听话。她逐渐长大,被迫妥协,逐渐褪去孩童的本色。
从被迫服从到主动妥协
生活回归表面的平静,李玩在英语学习上有了很大进步,考了全年级最高分。父亲高兴的要带她去天文馆看早已承诺过的展览,然而却因记错了时间而略显尴尬。再去时又因带着李玩参加应酬而未能参加。
用李玩说父亲的一句话就是: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大人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借口,有时候不得不嘴上说着口是心非的话,脸上带着伪善的笑。
影片另一剧烈冲突仍是由狗引起——爱因斯坦二世:弟弟被狗咬了,继母愤而要将狗卖狗肉馆去。在李玩“不要把爱因斯坦卖到狗肉馆”的呼喊中,父亲把狗带走了。
为及时阻止餐馆对爱因斯坦二世的杀戮,李玩跑遍了所有的狗肉馆,但未能找到爱因斯坦二世,在担忧和无奈中回家。
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时因紧张,成绩不是理想。不过,她物理竞赛得了全省第一名,获得了保送重点高中的名额。这在爷爷奶奶眼中成了“俺娃得奖了,俺娃乖得很”。父亲也做出允诺她想干啥干啥。李玩的要求是,想知道爱因斯坦被送去了哪家餐馆,并得知二世没有被送到狗肉馆,而是送去了流浪狗之家。但他们赶去时,爱因斯坦二世已经死了,说是被送去后不吃不喝,饿死了。
影片结尾部分,李玩在又一次酒宴上,不仅吃了狗肉,而且再次被父亲强迫着敬酒。
一个红衣女子牵着一条狗,从李玩和李堂姐妹身边路过。李玩说:好像是爱因斯坦,李堂追上去质问,女子谎称已养了多年。李玩说了声对不起就离开了。之后她说:“我刚才怕它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
曾经不顾一切的寻找爱因斯坦,如今狗就在眼前却怕它认出自己。那个叛逆而纯真的女孩,长大了,却社会化了,长成了大人眼中逐渐懂事的样子。从被迫妥协到主动妥协,失去了曾经的纯真,换来的是年少世故。
每个孩子都经历过大人无情的雕刻,你现在的样子就有你父母雕刻的结果,你的孩子将来的样子有你雕刻的努力。这样说可能不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客观地说,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需要经历多少刀刻斧凿,才能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最可能的结局却是,你长成了父母不满意、你也不满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