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1、人之初,性本善
对于“人之初,性本如何”,听到过三种说法,本善论,本恶论,本求生存论。本求生存也就无善无恶了,大家都是为了活着嘛。
一位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朋友问我,“那我要是就想杀人呢!?”如果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都能猜到他的回复,“凭什么限制我”。我只能回答,“那也可以啊,只要你能承担那个后果,或者被判死刑,或者坐牢。至少在他那里,又有一件事情被允许了,而我知道他不会杀人,不想死,也不想坐牢,他只是在探索边界,或许也学到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对于这个答案,我是不满意的。所有的宗教都在教人向善,那些怂恿人走向死亡的都被定为了邪教。佛说无善无恶,无好无坏,困扰了很久,不知道如何理解。只是我现在愿意相信,佛教是有导向性的。我内心也体验过导向善后,内在的平静,导向恶后,内心的不安。我选择认同,“人之初,性本善”。
带着这个视角去看待周边的人,人之所以走向恶,是因为未曾被善良对待过。人心向善,但是需要善的引导和滋养。“没有坏孩子,只有不被爱的孩子”。孩子淘气,不是上天派下来折磨我的,而是我的教育方法需要调整。 当孩子因为被忽略,而大吵大闹时,我告诉她,“当我们讲话时,如果你想要说什么,就问问我们‘我可以打扰一下吗?’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停下来听你讲”。孩子学会了,家里少了很多的歇斯底里。孩子生气时,斜着眼睛瞥我,我把同样愤怒的眼神收起来,换成包容慈爱的目光时,孩子眼里恶狠狠的愤怒减少了很多,她嘴里还在否认,“除非,你不用这样的眼神。”我知道她已经发生了变化。
和老公说话时,他放下手机,专注的听我说,但是感觉有些手足无措。“你是因为怕我才放下手机的吗?”老公提醒我,我这样说他有些不开心,“我是因为对你的尊重”。
每个人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的原因,我只需要找出来,积极善意的去理解对方,慢慢就能把自己和对方引至善良,互相滋养。
2、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是我们善良的本性都是相似的,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同,差异就越来越大。这里的差异,我想有些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我们硬加上了好坏、善恶。我们过分强调二元对立,却不知道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不管站在哪一端都是我执。
曾经听过最荒唐的事情,一个女孩儿去相亲,因为男孩儿把手插在裤子兜里,就放弃了。关于牙刷头到底是该朝上还是朝下,也引起过很多的争吵。我知道东西从哪拿放哪去,找的时候会很方便,但是专家说家里乱一点儿孩子更有创造力。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对的?听心理学老师许凯文老师讲过一个事情,当年在中关村买电脑被骗,没有人能从卖家手里退货拿到钱,除了一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对于好坏对错的判断,一步一步在瓦解着。也就不再执着于自己认为对的,好的行为和方式,只是不同而已。“习相远”,是一个客观事实,跟我们自己如何,对方如何没有什么关系。读百本书,走千里路,看到过很多的不同,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无对无错。
当我很生气的时候,朋友说,你本可以从愤怒中出来,我觉得你高高在上的在享受愤怒。当我转身而走,他反思到,是我又带入了自己,是的,你本不是我,我可以,我以为你也可以。对待愤怒,习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