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可能设想过,从一个Idea到完成一个商业闭环,一系列丝滑的推进,行云流水地完成各种商业验证:从需求、解决方案到商业模式。你成功地打开了一个市场,然后可以使用更激进的增长玩法,撬动更大的产值和利润,最后还能够为自己的“商业帝国”,构建足够的壁垒,每天数钱数到手抽筋……
等等,这是在看某个爽文?还是时下流行的手机短剧?现实哪有这样的剧情上演。
真实的创业流程,大多数是有了一个Idea,然后就开始找团队、堆资源,甚至建工厂,将产品都批量做出来,然后通过渠道投入市场,去直观得到市场的反馈。坏消息是,这种创业的结果可能99%以上都会是悲剧收尾,没有被验证的创业想法,很可能“见光死”。
可能稍好的创业流程,依然是先有一个Idea,然后小心地构建一个MVP去验证,如果OK,就继续投入资源,做更大范围的验证,直至整个商业模型跑通;而如果MVP没有通过验证,则要么修改MVP的设计,要么推翻重来,回到原点。
很多人和团队,都是不太容易接受回到原点的,尤其是经历了很多努力,却反复在原点打转,一方面消耗团队的士气,另一方面更为致命——TA会损耗你作为团队领导的领导力。
那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模式吗?
建里程碑
其实,“需求-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增长-壁垒”,本身就是一个自带里程碑思维的创业流程模型了,只是我们需要再每个阶段拿到确定验证结果之后,再开始下一阶段的验证(在纸上我们可以同时构建,但实际验证需要有先后顺序)。
比如,我有了一个商业的Idea,这个Idea可能就包括了我有一个产品的想法(解决方案),想解决一类人群在某些场景下的问题(需求),我甚至现在已经想好了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有效触达目标人群(增长),实现商业闭环;但首先我们先要验证这个需求是否是真需求,我可以用一个半成品、伪成品,甚至只是做一系列调研问卷,去验证需求是否为真,而不需要全量开发一个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
等到团队确认这个需求为真(通常包括人群有痛点,当前的产品没有真正满足需求,或还没有真正在做的产品,或者替代方案非常不OK等),我们再去投入资源,将那个可能正确的产品(解决方案)以某种降阶的形式“研发”出来,再找到目标人群进行一轮验证;
如果验证能够开始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通常会告诉你,这样的产品好在哪,还有哪些不好的体验),我们再去投入资源,将得到的反馈,投入到下一轮产品的研发迭代,然后在找到目标人群进行新一轮验证,如此往复;
于是,我们将产品原型和产品内核(足够有区分度的产品特性,受众最大限度认可你的产品的特性集)都打磨好之后,再投入资源解决小批量制造的问题和渠道推广的事情,在可控的渠道下,得到目标受众的反馈,进一步接近制造端和铺渠道可能的问题;
等我们将制造端和渠道也都磨合得不错了,于是就可以真正上量铺货,形成商业拓展的SOP,扩展更多的市场了。当然,这里边,我们还要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人员增加的问题、计算各个渠道转化率和ROI的问题,计算整个产品完成商业闭环的单元模型的利润率问题等等。
步步为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个感觉了没有,那就是当我们用里程碑的思考逻辑,不断解决“需求-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增长-壁垒”这个流程中的问题的时候,为了不回退到之前的原点,我们在构建里程碑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让拆解出的里程碑,能够成为一场“小胜”,不断积累“小胜”的时候,就会不断积累势能,带动整个团队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去攻坚克难,让大家都能一步步看到未来的那一场“大胜”势必到来!而即使某一场“小胜”没能如期来临,因为之前积累了太多的“小胜”,整个大势将不会被更改和质疑,而只有大家更快地思考眼下“小胜”的破局方案。
因此,我们为此设置的第一个里程碑——“原点里程碑”非常重要,一定要构建第一次就能“小胜”的原点里程碑。
比如,我们现在所处的消费阶段,是大量消费者开始注重自己情绪体验和情绪价值的阶段,因为他们都已经完全满足了物质获取的数量、种类和及时性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聚焦在一个文创领域,去解决一个细分人群的情绪价值问题,就有可能是一个真需求问题。如果要设置里程碑,是否可以设置为——“在集市用原型产品验证需求,并拿到客户反馈”?
这个里程碑的优点在于,构建里程碑输入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打磨原型产品和调查问卷(双方为需求+解决方案,互为依赖),并且能在集市上与目标人群做实际验证,并有机会拿到最直接的反馈。这个反馈一般都会包含正向和负向,正向加分,负向改进。如果完全无人问津,才会让你打消整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