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迷恋板书。
走进一个教室,必定先侦查一番,看看讲台上是不是有一块黑板(实际上现在大部分都是绿板了,但沿用了黑板的名称)?若是只看到一块颇具现代气息的幻灯屏幕垂下,就会有一种失落从内心深处升起,若是看到了那垂下的幻灯屏幕后面,还隐藏着一块几乎被遗忘掉的黑板,内心则会狂喜起来,然后,赶紧叫来教保人员,请他们赶紧的,赶紧的把屏幕收回去,把黑板全部露出来。
写板书是一件何其快乐的事情!粉笔沙沙沙地在黑板上疾驰,粉末随着书写的节奏落下来,在眼前形成一道细细的瀑布,写到最后,用力一点,戛然收住,然后,粉笔夹在指尖,继续和台下交流,白白的手指,涩涩的指感,令人陶醉。
前些日子在人大世纪馆,一个很大的教室,一块长长的黑板,分出了四个区域,一堂课下来,从左到右,我写得满满的,重点都在上面,再也没有学员来问我,老师,您刚才讲的那个十六字方针是什么来着?离开的时候,回头看一眼,满满的黑板,满满的幸福。
后来在神华集团,他们的教室整体设计太赞。就黑板而言,既没有扔掉被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扔掉的黑板,又对之进行了改造,用一种类似玻璃的材料,使黑板变成了白板,用油性笔在上面写。
不过,即便这样做避免了因为吃进去粉笔末而使教师的健康受到影响,但就书写的感觉而言,我还是喜欢粉笔在黑板上沙沙而过的感觉。
今天下午在北大,又看到了黑板,多么令人欣喜!这一次,黑板是可以上下调节的,六块,从进教室的那一刹那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将内容分成六部分恰如其分地展示在这块黑板上呢?
结果怎么样?除了字写得差强人意,同志尚需努力之外,效果很好,十分好。
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以来,逐渐逐渐的,黑板被边缘化了,被打入冷宫,甚至被彻底淘汰,比如在我们学院,再想从为数众多的教室里找出一块黑板来,绝非易事,或不可能。
事实上,黑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幻灯片是很直观,很形象,但随着一张张幻灯片的切换,幻灯片上的内容也随翻而去了,等到一节课结束,记忆很热闹、很丰富,但记住了什么,却很难说。黑板就不一样了,教师把重点内容写在上面,一堂课下来,都在那里,一目了然,纲举目张。
对我来说,黑板就更加重要了,尤其是上演练课,现演练现点评,不大可能提前预知到学员会在演练中暴露哪些问题,也就没法提前准备幻灯片,但若是有一块黑板就太棒了,根据演练中的实际情况,把需要记忆的重要知识点随时写在上面,对于学员的记忆大有裨益。
可惜的是,这些天来,我一次次地步入不同的教室,一次次地寻觅那块原始的黑板,但,失落时多狂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