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去阿那亚的新书分享会我本来想去了,但终究没有找到同行者而作罢。今天又看到网上出了分享会内容,看看也挺好。
而我想分享的依旧是自己。什么意思呢。我极其排斥在日常生活中的争论和竞争的氛围。比如有人赞同陈丹青,也有人反对他,但这又对我有什么干系呢,我只是看看就好了。哪怕争论对象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世上还有托尔斯泰或者马尔克斯呢。为了一件事或一个人争的面红耳赤,我对此感到很面红耳赤。最终还是要谈一些......或某种实质性的东西,而非把精力放在人或事身上,搞得争论者的体面荡然无存。
我不希望自己参与到任何争论、团体、站队中去,唯一的不便是人活着需要挣钱(连朴树没钱了都不得不出来上上节目)、需要表演,如果钱无所谓的话,无论谁我都不想认识、不想知道。远离纷争,静静地读读书喝喝咖啡听听音乐即可。“山静似太古,日常如小年”。隐居般的生活是我向往的生活,这与年纪无关,只是各人心境不同。
阴影下的往往人最真实的部分,巫鸿如此说。终究绕不开死亡这个话题。我深深感觉自己的思想系统主要是来自于死亡,或对死亡的思考。认清自己早晚是要死的,并非所有人都会有的感悟。意识和认识到死亡也意味着对时间更为真切的认识,至少它是有限的,接着会自然地引领人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尽量多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