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很早以前,曾经读过净空法师讲解的《了凡四训》,只知是一本训子劝善书。当时只读了第一章立命之学,觉得很有感触。
今日再次阅读这本书,对书中很多话语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最喜欢的要数上面一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改除旧习,确立人生之义理,从何时开始?从当下开始。
不仅要日日反省,看清自己身上的不足,更要不断修养身心,力求改掉陋习。否则便会安于现状,止步不前,满足于自身的小聪明。佛家不喜聪明,因为聪明人往往办傻事,办错事;佛家追求的是人生的大智慧。何为人生之智慧?为首便要修德,因此易经中说厚德载物,只有心中不断提升自身德行,并且按照内心良知的引领,指导行为,不断克己复礼,方能成就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修德?如何能够发觉内心良知,走向忠于自我内心之路?在近一年的求学中,我深刻地发现,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和什么样的人学习,决定了一个人的站立的位置。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将要到哪里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于是,我不断和各行业中一流的人去学习请教,扩展自己的视野与格局。希望能够求助于外,澄清于内。我慢慢意识到,当我们内心丰盈的时候,我们的恐惧自然就会减少,恐惧减少便较少会对于自我患得患失,而真正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能够为他人做些什么上。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道,不为成就自我,故能成就自我。了凡先生想必也是深谙此道。第三篇中他列举出许多积善之方。行善积德,并非我们去刻意求取,而是要怀揣着利他之心。易经中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接触中医这半年以来对于这句话认识得越来越深刻。在这一章中,了凡先生举了十种接济众生的方法: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一、与人为善。从前,舜帝发现渔翁都挑水深鱼多的地方捕鱼,而老者弱者在浅滩急流的地方打渔,舜帝心生哀悯,就自己也去那里打渔,看到争抢者就不鸟他,碰到礼让的就大肆表扬。过了几年,大家都把肥水相让了。舜帝那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不直接说说让大家礼让就完了呗,干嘛还得亲自上啊。实则是舜帝不言传而身教的用心良苦啊。
我们做人要收敛自己的才智,虚怀若谷,看到有人犯错的,就多包涵。一来可以让他改,二来可以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乱来,看到有人稍微干点什么善事了,就赶紧的配合一下。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全然不为自己起念而是考虑整个天下,这就是天下为公的度量啊!
二、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在外表上很难分辨的出来,唯一一点就是看心地,马上善恶立辩,像钢琴黑白键一样。所以说君子跟普通人不同,是因为心境不同。君子装着的是爱人敬人之心。所以人有贵贱,有聪明有傻的,参差不齐,但是大家都是人嘛,同胞来的,谁不值得敬重呢?爱众人就是爱圣贤,理解普通人的意志也就通了圣贤的意志。为啥?圣贤的志向在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人各得其所,我如果合爱合敬的过一辈子,就是帮圣贤做事啊。
三、成人之美。拿玉来说吧,扔了就是垃圾,好好雕琢就是艺术品。所以凡是看到做好人好事的,或者蛮有前途的样子的,就能帮则帮。
大概人都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物以类聚嘛,所以乡下人善人少,恶人多。善人在世俗里身不由己,也很难做。所以做善事有很多挫败感的,吃亏还不讨好。有仁人长者能帮上一把的话,那真的功德无量咯。
四、劝人为善。人心都是肉长的,凡与人相处,就多行方便,做个好朋友,多开导别人的迷惑。做噩梦的把他拍醒,烦恼多的让他开心,功德大着呢。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跟与人为善比起来,劝人为善虽然无形,但是更有奇效。说错话而失去朋友的,要反省了。
五、救人危急。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碰到了就好像自己身上有病一样,速度帮别人解救。帮人伸张冤屈啊,接济穷困潦倒的人啊什么的。崔子说:恩惠不论大小,江湖救急神马的最感人了。崔子能讲这话出来明显他自己也是个仁人。
六、兴建大利。小至乡里,大到城市,凡是有利于广大群众的,都得干。开渠导水啊,筑堤防患啊,修桥修路啊,给茶给饭啊,有机会就劝别人干这事,自己能亲力亲为最好。
七、舍财作福。善举很多,以布施为最先,布施很简单,就一个字,舍得。牛人自己内能舍六根,外能舍六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舍掉。如果自己觉得做不到那么牛,就先舍点钱财啦。我肯舍财,那么内心可以破除私欲,外在可以帮助他人。开始还真的挺为难的,渐渐的会习惯的,舍得在修行来说是很给力的。
八、护持正法。法是万物生灵的眼睛,眼里看不正,怎么认识大千世界啊?怎么利用万物啊?怎么脱离尘世啊?怎么超凡脱俗啊?所以只要看到圣贤的庙宇啊祠堂啊,都要敬重,帮着修缮。至于宣传佛道正法的,更要鼓励鼓励。
九、敬重尊长。家有父兄,国有君长,凡是年高、德高、位高、识高的,都要放尊重点。在家服侍父母,语言温柔些,做个乖乖儿乖乖女,很有感觉的。出去做人,别老以为别人不知道就乱来。把国君当天一样敬重,这事儿跟阴德关系蛮重要的。你瞧瞧人忠孝之家,子孙后代都混的不错。
十、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同情心;求仁求得其实就是求这么个东西。周礼上说,一月份的时候祭祀就别拿小牛开刀了。孟子让君子离厨房远点儿,这都是同情心的表现。所以前辈有戒律四种东西是不吃的,听说是杀的不吃,看到杀了的不吃,自己养的不吃,专门杀来请我吃的也不吃。
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中华传统的行为美德,也是安身立命之方药。第四章为谦德之效。易经有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地山谦卦,这在六十四卦中是唯一一个六爻皆吉之卦。告诫我们,为人要谦逊。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最欣赏的一句话也是《尚书·大禹谟》中:“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由于重新阅读《了凡四训》引发了诸多人生思考,让我求助于王阳明心学,发现了另一片广阔的天空。目前正对王阳明其人其学进行热情高涨的主题式阅读,下篇预告《知行合一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