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圈层突破》
读者:Mocy
日期:2021.3.6
页码:P82—P86
收获:
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行为—结果的模式得出结论:采取什么行为,就会得到什么结果。
真相:事情并非一层不变,我们往往没有掌握事实的全部!
1.经验。
2.教育。小时候父母说读书是为了长大有工作,我就认为学习是为了考高分找个稳定的工作。上大学后以为除了专业课其他都不叫学习,工作后才发现学习是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错误的逻辑。
4.借口:错误的逻辑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一个借口,好比孔乙己的心理戏,用自圆其说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5.恐惧:害怕被批评、被无视、被拒绝。失去批判性思维,认为父母或者老师说的都是对的。
我想起《父母心学》中山老师在逻辑章节中说到:不建议父母给孩子灌输过多经验信念,一是父母的某些逻辑会完成孩子信念限制,二是逻辑不通孩子的逻辑亦会误入歧途。
比如:
对等的逻辑关系是:不吃饭对应逻辑关系是肚子会饿,身体健康会受影响!
不对等的逻辑关系:孩子不吃饭,父母说你不吃饭饿死你/你不吃饭我就不管你了/你不吃饭就不能去外面玩等!
孩子收到这样≠逻辑关系,长大后譬如在亲密关系中就可能出现:你不爱我我就要去死/你不爱我我就要折磨自己等现象发生。
父母在传递经验性信念时,不仅要确保逻辑关系对等还应该给孩子说清楚前提条件,边界是关键!
成年人也常因为某人一件事一个行为给对方贴标签,然后给其他人传递这样的认知标签,某人就是这样的人的标签就会初步坐实。
破除利器: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当下的行为可能只代表他当下状态,流动的人和事是自然规律,用确定的视角去假象锁定就是违背规律,从心理生态角度来讲,这是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