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乡镇干部的生存与成长法则
“安、居、乐、业”四个字,对乡镇干部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生活状态的追求,更是一套需要主动习得的基层生存与成长法则。这四个字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方法论”。
一、学会“安”:在浮躁中沉淀,筑牢思想根基
“安”是前提,核心是“安心、安身、安责”,考验的是乡镇干部的政治定力与价值选择。基层事务琐碎、环境相对艰苦,若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很容易陷入“镀金”心态或“逃离”冲动。
一是安于初心。要在“为什么来基层”的叩问中坚定信念。乡镇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只有把“为民服务”作为初心锚点,才能在征地拆迁的纠纷中耐住性子,在产业发展的困境中守住韧劲,避免“走读式工作”“镀金式挂职”。
二是安于平凡。乡镇工作少有“惊天动地”,多是“家长里短”。学会在调解邻里矛盾、统计农户数据、检查安全生产等“小事”中找到价值,明白“解决一个诉求,就是温暖一颗民心;办好一件实事,就是筑牢一分信任”,在平凡中积累成就感。
三是安于本分。基层权力不大但责任不小,要守住“底线思维”。面对项目招标、惠民资金分配等风险点,需常怀敬畏心,不被“人情往来”裹挟,不被“短期利益”诱惑,在“干净做事、清白做人”中安身立命。
二、学会“居”:在适应中融入,破解生活难题
“居”是保障,核心是“住得下、融得进、留得住”,考验的是乡镇干部的生活智慧与环境适应力。乡镇生活条件往往不如城市,若“居”的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变成“身在曹营心在汉”。
一是主动改善“居住条件”。对异地干部而言,政府主动协调乡镇资源,解决住宿问题,改善住宿条件,营造“家的感觉”;对本地干部,要避免“早出晚归”,多在乡镇留宿,才能在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响应。
二是深度融入“乡土社会”。“居”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停留,更是情感上的融入。要学会说方言、喝大碗茶、坐农家炕,在赶集时帮摊主吆喝、在农忙时搭把手,让自己从“外来干部” 变成“村里熟人”。当群众愿意跟你说掏心窝子的话,“居”才算真正“落地”。
三是平衡“家庭与工作”。乡镇干部常面临“顾大家舍小家”的困境,要学会“碎片化尽孝”“高质量陪伴”。比如每天给家人打个电话报平安,利用周末集中处理家庭事务,避免因“愧疚感”动摇扎根决心。
三、学会“乐”:在压力中寻趣,激活精神动力
“乐”是动力,核心是“苦中作乐、忙中寻趣、为而有乐”,考验的是乡镇干部的心态调节与价值认同。基层工作压力大、委屈多,若不会“乐”,很容易被焦虑消磨热情。
一是从“解决问题”中找乐。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考题”,把矛盾化解后的笑脸当“答案”。比如帮贫困户申请到低保、协调解决了村里的灌溉难题、看着引进的产业项目开工,这些具体的“成果”就是最实在的快乐,比任何表彰都有温度。
二是从“乡土人情”中寻趣。乡村有独特的烟火气:春天跟着农户插秧,秋天帮着收玉米,听老人讲村里的老故事,看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这些“接地气”的瞬间,既能缓解工作疲劳,也能让干部在与群众的共情中找到归属感。
三是用“小爱好”对抗“大压力”。基层工作常“5+2”“白+黑”,要培养低成本爱好。比如在宿舍养几盆花、饭后在乡间小路散步、和同事打场羽毛球,甚至只是写工作日记梳理思路。这些“小确幸”能帮干部在高压中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身心透支”。
四、学会“业”:在实践中成长,锤炼实干本领
“业”是核心,核心是“懂业务、能干事、善成事”,考验的是乡镇干部的履职能力与担当精神。基层不是“混资历”的地方,而是“练真功”的战场,“业”的能力直接决定干部的价值。
一是先做“小学生”,再当“多面手”。刚到乡镇要放下架子,向老同志学调解技巧,向农技员学田间管理,向企业家学产业思维。基层工作“杂”,要懂政策、会沟通、能写能说能扛,比如既要会解读医保政策,也要能在防汛时带头排查隐患。
二是用“巧劲”破解“硬骨头”。乡镇工作不能“蛮干”,要学会“借势、借力、借智”。比如推进土地流转,可先做通党员户、致富带头人的工作,再以点带面;解决信访积案,可联合司法、民政等部门“组团攻坚”,避免单打独斗。
三是在“试错”中积累“经验值”。乡村振兴没有现成答案,要敢闯敢试,但也要守住底线。比如发展特色种植,可先搞“小面积试点”,失败了总结教训,成功了再推广;面对新政策,要结合村情“本土化改造”,避免“照搬照抄”闹笑话。
学会了“安”,就有了扎根的定力;学会了“居”,就有了生活的底气;学会了“乐”,就有了持久的热情;学会了“业”,就有了成长的根基。最终,这四个字会内化为乡镇干部的“职业素养”,让他们在基层既能“扎下根”,也能“开出花”,既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