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意味着我们已知的所有事物的终结。所依恋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积累的所有财富亦无法带走。
人的一生,大多碌碌无为。 虽精力旺盛,却未用于正途,人的一生似乎毫无意义,而当他到了五十岁、八十岁或九十岁回望人生时,就会问自己这一生都做过什么。
生命具有最为非凡的意义,有至美,有大苦,有深忧。然而,当这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自己这一生都做过些什么?我们的生命里,多半充斥着金钱、生存的持续冲突、倦怠、辛劳、不幸、挫折以及偶有的快乐;又或者你一辈子都在全身心地爱着一个人,而完全没有自我。
生命总是破碎、片段化和分裂的。 它们从未完整过,我们也从未对它做过完整的观察,而总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去看待。由于我们自身本就是分裂的,所以总是被我们以分别心看待的生命本身也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过是心理学概念上的时间。如果人能够意识到这条真理,那将是个伟大的发现。我们总认为生与死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时间距离,认为生活就是生活,死亡则是要努力避免和延迟的事,这其实是将生命的另一个片段放在了遥远的未来。要想全面观察整个生命的运动,人就不该将生与死区隔看待。但问题是,人只在意生存问题,而不关心死亡,甚至不愿谈及死亡。因此,人不仅是从生理上把生命片段化,而且还把自己的生活和死亡分离开来。
人人都害怕死亡,都希望能够延长生命、避免死亡,但死亡终究会到来。
死亡意味着我们已知的所有事物的终结。依恋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积累的所有财富亦无法带走———你会因此感到害怕,恐惧已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然而,不论你是谁,多么富有或贫穷,即便位居要职,拥有无上权力,都终有一死。
但死去的是什么?是“我”,是这一生的积累,包括所有的痛苦、孤独、绝望、泪水、欢笑和苦难。 所有这一切加总起来,构成了“我”。 你或许会辩解,说在内心深处还有种更崇高的心灵,包括自我与灵魂,皆是永恒之物,但这些其实都源于思想,而思想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人所依恋的只是一个“我”,而“我”终会死亡———我们的生命便是如此。生命属于已知,死亡属于未知。 而我们既害怕已知的东西,又恐惧未知的事物。
死亡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就是“我”的完全否定。而正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你认为人类还会以其他的生命形态存在,并且相信轮回转世之说。 这其实是那些不明白何为生存的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他们认为生活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冲突和苦难,而欢笑与快乐只是县花一现。他们会说:“我们还会有来生,我在死后,还会遇到我的妻子或丈夫、我的儿子、我的神。”人们还不明白自己是什么,又依恋什么。 人必须深人而认真地去探究这种依恋。人必须明白,死亡会褫夺所有,它不允许我们带走任何东西。
死亡在生命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我们在说对他人的依恋、自尊心、对抗心理乃至憎恶感的终结。如果你能将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就会发现死亡、生存、烦恼、绝望、孤独和苦难都处于同一个运动的整体中,你就不会再害怕死亡。 而死亡即意味着生命没有延续,若能认知到这一点,那么即便身体将要毁坏,你也不会再对无法延续感到恐惧。
在你的生命历程中,生与死始终一体,相伴相随,死亡其实一直都在你的身边。 与死亡同行,这是最为非凡的体验。 没有过去,现在,也没有将来,只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