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在昨天,终于把九年级下册的《诗词五首》讲完了。因为课上背诵时间较长,学生大部分都能背诵了,所以晚上作业要求学生默写一遍,然后自己对照检查,把错字改正并在旁边抄写三遍。
今天收上作业一看,有近半数的同学有错别字,这还不包括自己改正的错字。那些生字错的倒不多,错的多的反而是平时常用的字。
细细观察,错别字分为两种,一种是无中生有,也就是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错字。比如“鸠”字为左右结构,有人将其写成半包围结构。这种真正写错字的现象还算比较少,真正多的是第二种――别字。有些同学张冠李戴,本该用这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比如,“所谓伊人”的“伊”,有的同学就写成“依”,“鹦鹉洲”的“洲”写成“州”等。
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根本没有掌握一些字的结构和写法,当然有时也有会写某字,但下笔时误写的情况。像有同学将“锦帽貂裘”的“帽”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上窄下宽,将“乘”写成“乖”。
客观上,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许多汉字笔画比较多,因此汉字难记难写,跟 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的出错率相当高;此外,汉语中同音字、近音字、形近字太多,一不小心就很会写错或混淆。像“寤寐思服”中的“寤寐”笔画就较多,很容易记错,而将“已”写成“己”则是没有分清形近字。
通过观察学生写的错别字,我们会发现,基本上的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写了错别字,就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这样就会影响意义的表达。如把“昔人已乘黄鹤去”写成“昔人已成黄鹤去”,意思不仅完全变了,还会闹笑话。
其实,要想不写错别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写准字形的前提。其次要辨清字形,尤其是形近字,要准确掌握它们的区别。还要理解字义,尤其是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理解了字的意义,就能写准字形。
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少写、甚至不写错别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