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词析句说清照
她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祖父和父亲均出自于当时名重一时的韩畸(韩畸与范仲淹并称“韩范”,时人均以出自他的门下而自豪)门下,母亲王氏也是名嫒。她熟诵经书,博学多才,十一岁便以才名闻乡里。良好的家庭教育、卓越的天资使她的眼界较同时代的女子更多一番开阔;她曾经有着琴瑟合鸣的婚姻,但动荡的社会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应有的幸福;晚年的她过着凄凉孤独的生活,但仍心忧天下,抒写了一代人的辛酸悲苦。她,就是不朽的女词人李清照。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她以简洁之语刻画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娇羞的神态和好奇的心理活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一奇女子,有着与男子一样的酒兴,日暮时分,独自驾一小舟,边饮酒边游湖,晕乎乎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种情怀又该是怎样的浪漫和欢愉。
十八岁,她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一个金石专家。这是一桩琴瑟合鸣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封建社会,她是幸运的。赵明诚对她才华的折服,使她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这段时间他们离多聚少,但诗词传达了他们的心曲。他们以词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牵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凤凰台上忆吹箫》)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莫道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摆脱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给他们的隐居生活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忘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这一时期是她们生活最为幸福无忧的阶段。
然而,靖康之乱打破了他们的安静生活,他们不得已随从大批官吏南渡。打击接连而至。深爱的丈夫不幸病逝。在那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对于一个出身封建大家庭,历来衣食无忧的女子来说,这该是怎样的一份打击。“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孤雁儿》)她把对爱人的悼念,对往昔美满生活的回忆,对今朝境遇的忧伤通过词表现了出来。
爱人已先逝,耗尽半生精力、财力,苦心经营的金石宝物也几被抢一空,可怜的清照只能无助地落泪、慨叹。自己的寂寞与生活的艰难使她在一个人的花言巧语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个给了她第二次婚姻的人并不是她的爱人,他所看重的仅仅是她的钱财和她的名气。当他的目的得逞,呈现出的真面目使她几近晕獗,她最终因此身陷囹圄。“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梅花格调意趣的高雅,远非徒以韵胜者之可比拟。她写出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有信心的精神风格。
自幼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使她具有比一般人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胸襟,她的《题乌江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写出了她在国难之时的思考,表达了她主张抗战收复失地的思想。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写出了她浓浓的思乡之情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她既不能如同时代的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如同时代的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有几个可以慷慨陈词的朋友,没有人给此时的清照安慰。无助中的她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面对已近暮年孤苦伶仃的自己,她只能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笔端,化作一首首不朽的词作。这里有国愁,家愁,也有情愁。“秋已尽,月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自然更加凄凉。而那一唱三叹的《声声慢》更是把她的追寻推向了极致。
李清照的晚年没有儿女陪伴,很是凄凉,一个人孤独地守着孤灯。然而,李清照以女子多情之笔丰富了词的世界。她的《漱玉词》开一代之宗,她的柔婉细腻又远非“花间词”的代言体所能比拟。李清照以她的词展示了她的绝世才华,她与她的词将永远熠熠闪亮于文学星空。
因为有词,李清照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因为有李清照,词的星空才更耀目。
李清照与她的词永远不朽!
��������8��XC��qd���d���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