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创电影越来越稀罕的今天,有一个关键问题始终需要我们牢牢记住:什么是好的改编电影,而究竟是什么才会带来好的改编电影。
好的改编电影,应该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画面,精神,和载体。
当文艺作品的载体从静态变为动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2维拓展到3维,时间的参与让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产生了质变;当表现形式从动画转变为真人时,就需要创作者填补更多的逻辑感、现实感和更好的叙事流;而在这一系列的改编过程中,始终不变的应该是相似的故事深度,人物层次和思想高度。
而当我们讨论的范畴具体到动漫,尤其是日本动漫作品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显得尤其突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从受众结构到思想结构的差异,都会轻而易举地导致大量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的丢失。
在过去我们见过大量失败的例子,当然也不缺乏成功者。《龙珠:进化》的恐怖挥之不去,面目全非的《明日边缘》却收获了不少好评。而十年难产,一而再再而三转手的《阿基拉》至今也见不到出世的影子。
各中奥妙,耐人寻味。
1995年,由押井守执导的《攻壳机动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日本国内方面,宫崎勤事件后,以《攻壳机动队》和EVA为代表的诸多动画作品,以成人化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深度引领了90年代后期日本动画产业的再次崛起;国际方面,《攻壳机动队》是最早走向国际舞台,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的日本动画电影之一,凭借晦涩但坚实的哲学思辨和令人震惊的艺术水准,直接影响和引导了赛博朋克在新千年好莱坞的复兴,更一手缔造了世纪交替之际最重要的科幻电影——《黑客帝国》。
理所当然地,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一座里程碑意义的日本动画电影,在变成真人科幻电影之后,变得俗套至极。
甚至,只要别砸了招牌,这就是我们对这部电影能够接受的底线。
而好莱坞的《攻壳机动队》,只能说是勉勉强强压着底线。
2017版的《攻壳机动队》带来了非凡的感官刺激,拥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几乎可以算作是《银翼杀手》和《第五元素》的混合杂交,是一场惊人的视觉盛宴。然而,赶在《黑客帝国》上映的18年后,这部本应该回溯本源的科幻大作,却让人觉得怅然所失。
95年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具有着先锋性质,这不仅体现在其艺术风格上,也体现在角色的刻画上。看似三无的少佐草雉素子有着与之相应的明确行为逻辑,你能够轻易地发现角色内心的波涛汹涌,由此也能顺理成章地带领观众一同探索世界和自身所隐藏着的巨大秘密。而斯嘉丽·约翰逊所饰演的米拉·基里安,只不过是又一个面无表情单调乏味的“斯嘉丽·约翰逊式”的打女形象,和《超体》以及黑寡妇并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匆忙的制作忽略了故事设计的本质。导演鲁伯特·山德斯并没有让电影摆脱寡淡和浅薄,虽然还原了动画版的关键场景,但引入了和原作气质具有明显差异的俗套元素,比如老生常谈的身份危机——《全面回忆》来一遍,《机械战警》来一遍,《攻壳机动队》现在也要来一遍。
我们只能说,这个“Ghost”似乎不太知道《攻壳机动队》是什么,或者《攻壳机动队》想要什么。成片只是一部普适的,关于改造人的科幻动作片而已。
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攻壳机动队》真人电影,更不是那部启发了《黑客帝国》的《攻壳机动队》所应得的《攻壳机动队》真人电影。
简言之,如果你不熟悉《攻壳机动队》的原始材料,或者无力体会《攻壳机动队》的驱动内核,那么真人版《攻壳机动队》将是一个温和且平淡,时而有趣时而无趣的科幻电影。
但在那些对《攻壳机动队》有着基本以上的认识的观众来说,你可能会花上整部电影的时间去琢磨,如果压根不打算把原作的精神继承下来,何必大费周章把少佐洗白白呢。
答案始终是金钱使然。
她是你的草雉素子?不,她是你的米拉·基里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攻壳机动队》的出现,代表了电影行业实现了自身的一个轮回,但不见得是更好还是更糟。
(更糟,当然是更糟。)
(《义海雄风》的法庭对峙?GONE。《木兰花》的交织纠缠?GONE。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只剩下了极简和拍扁的,无穷无尽的银幕“英雄”和浮华幻梦)
我们在这部真人电影中见到了来自各种不同素材的影响,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雷德利·斯科特里程碑式的《银翼杀手》,以及动漫化的视觉体验。鲁伯特·山德斯尝试通过引入多种族的演员群体,来解决“白化”带来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都有个绝对绕不过去的坎。
公平地说,斯嘉丽·约翰逊接下少佐的角色是其职业生涯中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但这远远不是《攻壳机动队》该有的最好选择。然而,真人版《攻壳机动队》中的少佐米拉·基里安,只是一个受到赛博朋克影响的黑寡妇,耍着《黑客帝国》东方风格的动作和枪技。
《攻壳机动队》是有着成为出色电影的可能的。1995年的动画版将哲学和宗教工具用来讨论人类灵魂和生命意义,而不仅仅是局限在个人身份和富有预见性的网络上。而鲁伯特·山德斯在真人电影中试图讨论个人记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从押井守版以及神山健治的《攻壳机动队S.A.C.》中借鉴了一些想法,但流于表面的引经据典并没有有机相连,用一个参差不齐的混乱剧本,将《攻壳机动队》世界的深度和层次弱化并简化,以适应欧美主流观众的接受程度。
于是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披着赛博朋克的皮的《机械战警》。而事实上,如果你看过1987年的原版《机械战警》,会在《攻壳机动队》中找到异常的熟悉感——而这种感觉是不应该存在于《攻壳机动队》的世界中的。
而在这部面目全非而又似曾相识的电影中,唯一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高度个人符号化的北野武。
简而言之,如果你对《攻壳机动队》(IP)真的感兴趣而又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可以满足你的好奇心。但在此之后,还有更配得上你的好奇心的士郎正宗,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在等着你。
而如果只是打发时间/粉丝表忠心的话,又何必在当下浪费时间呢。
《攻壳机动队》从诸多漫画、电影、电视剧中汲取了不少元素,但最令人可惜的是,这部视觉惊人的真人翻拍并没有提供任何超出一部普通科幻电影的内容,也没有为整个《攻壳机动队》的世界带来任何新意。在这部近未来科幻电影中,维塔数码操刀的视觉效果华丽非常,动作场面也可圈可点,但真正缺少的是心和人性。
在这一点上,《攻壳机动队》和鲁伯特·山德斯的第一部电影长片《白雪公主与猎人》一样,显得狂妄和空洞,情节欠缺联系,人物缺乏情感。坏人坏,好人好,少佐自我寻找,人人都在奋斗,但这些内容都是高度被动和缺乏互动的。由剧本默认设定的迷思和道德话题并没有获得什么探索,由一场场高调的动作戏和模糊做作的对话串联,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终,电影放弃了灵魂,满足于其华丽的外壳。
和上周的《超凡战队》类似,《攻壳机动队》看上去没有犯什么明显错误,但没有任何东西会令人难忘。前者从内到外冒着放弃思考的傻气,槽点多到放弃治疗,动作和特效敷衍至极;后者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光鲜亮丽的皮肉功夫上,却唯独忘了什么才能“气自华”。
22年过去了,《攻壳机动队》从启发《黑客帝国》的高度,跌落到了《全面回忆》的水准——还是2012年的翻拍版。
如果连这种敷衍的通俗化也能忍受的话,我也只能用回那句老话:您是真爱,真爱无敌。
至于爱的是什么,肯定不是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