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
小时候的我,经常看见爸爸一边抱着我坐在他腿上一边看书,长大些就看见爸爸又抱着妹妹一边学习一边查资料参加职称考试。
以前大家的工资都普通很低,生活都很拮据,就是这样,爸爸还是会买一些书回来,看着爸爸看书学习。在我六岁时,爸爸因工去世,就只留下了爸爸的一堆书和爸爸养的一些花草。
到了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妈妈经常会给我和姐姐几毛钱零花钱,那时候我都会攒起来,攒个几块钱时我就会去小店去买小人书,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小人书什么样。
小人书是七,八十年代最盛行的一种书籍体现形式,买本小人书1毛钱左右就可以买到,攒1次可以买好多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各种小人书我都买回来看。
那时很小的我还不知有新华书店,都是在个人开的小杂货商店里买的,每次买到小人书都会如饥似渴的看了左三遍右三遍,85年之前家里最多的就是小人书,除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就是在小人书中学到。
直到后来家里拆迁,几百本的小人书就零落了,现在想想好可惜,它是伴随我童年最重要的心爱之物和精神食粮,善恶美丑,勇敢懦弱,辛酸苦辣都在小人书里吸取,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思维雏形。
哥哥比我大7岁,他18岁就开始上班,上班后哥哥爱上了看武术气功书,各种武术气功类的书,包据各派太极拳的书,还有下象棋的书,什么象棋残局,围棋等哥哥都会买上看。
那时社会流行武术,太极,气功,象棋围棋什么的,也造就了这方面人的出名,比如聂卫平,李连杰,还有历届武术比赛成名的男女武术运动员。
哥哥的年轻和时代盛行这些方面的潮流,造就了哥哥大量的买这些书,耳濡目染也会沾染上看看这些书,接触的看了也会弥补一些外界闭塞的信息和见识,原来不光小人书,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第一次才知世界那么大,精彩纷呈。
上初,高中时,家里给的零花钱也多了些,这些零花钱多数会去新年书店去买书,我多年所有零花钱都消费在买书上。
家里最多也最舍不得扔的也是书,搬了几次家,淘汰了好多老物件和旧物,唯独成箱成箱的书搬来搬去的依旧在家里躺着。
我喜欢《读者》,是因为20几年前,老公喜欢看《读者》,这么多年下来,家里《读者》有一大堆,因为喜欢,所以舍不得扔掉。经常会把多年以前的《读者》翻出来看看,《读者》里的内容老少皆宜,适合不同层次的人阅读。
它是社会和社会上的人的心灵的安慰剂,因为它更多的宣扬的是真善美,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融入了爱,也赋予了每个人心中的某种愿望,心灵也会随之得到抚慰和修整。
每每拿起《读者》也会为了文中的某一两句话而感动。《读者》里有一页言论篇是我最爱看的,很多名人名言真的读了深有感触,就比如有一句窦文涛的话:”谁说阶级固化了?向下的通道一直打开着呢。”
又比如莎士比亚的名言:”最痛苦的是我们要从别人的眼中看幸福。”这些虽然短短的几句话,却也道出了人生的现实和无奈。有些文章能让你从中悟出道理,指引你心的向善,有些文章能让你激动万分,积极向上。有些文章也能让你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
虽然薄薄的几十页,伴随了我很多年,《读者》在我心中的影响远远高于岁月留下的教训多的多,《读者》内容的真善美始终指引着我的心不去向恶。
因为有些阶段我的心灵创伤,在岁月里,足以可以让我变坏一点,因为《读者》文化的印记,让我始终保持着善良如初,有些东西在你的印记里,时间久了,真的会固化你的思想和行为,它就想一盏明灯,指引我心灵的轨迹。
时代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书籍,让人们去选择,也有很多人不在去看它,但是《读者》在物质文化匮乏的年代对人的影响,真的不是说忘就忘的,在某些人的心中真的有一个角落放着《读者》,就因为它可能伴随着他成长很多年。
时代还在前进,渐渐的,书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从价格上,还是纸质上,内容上,购买渠道上还是现在流行的电子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人们选择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也从购买纸质的渠道上转到在网络上去看电子书,偶尔也还会光顾书店,因为捧在手里的纸质书籍还是有很大的魅力的,那种印在骨子里的纸质的感觉是抹不掉的。
人们对书的热爱己经进入到每家每户,”世界读日”的确定更让全民爱上读书,我也在长期经历印记对书崇拜到什么都可以扔,唯独书不能扔掉。
虽然成家后多年忙于家庭,但是对书的热爱还是有增无减,只要去书店,买书的冲动还是那么的大方,只要喜欢就会下手一定要买到,每每买书都会超出预算,就因为喜欢。
拿到书,还是会如饥似渴的阅读,经常会做着这件事时一下看到书,就会翻开阅读下去,而把该做的事给忽略了。
我想这个”坏习惯”是从小到大环境熏陶,及身边的人带动你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印记下来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让我有点爱书如命,因为我的书从不外借,家里人看可以,但不外借别人,因为外借的书最终就回不来了。
阅读让我受益非浅,遇事时,我的思想,我的积极思考,让我在人生选择中庆幸自己所有决定都来源于思考,来源于阅读一些书给我的一些智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