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去学校的第一、二天,连续小雨,再加上孩子在前几天膝盖受伤,走的时候还有一些黄水泛出,秋天了,儿子的鼻子也不舒服,为娘的怎能不担心?可是在一旁的爸爸却安慰我:儿子会安排好一切的,你不让他经历,他如何长大?再说了,如果儿子有情况,老师会第一时间通知你的。人有时候就是一个矛盾体,希望孩子坚强,可是有时候又怕孩子强忍着不告诉自己。前几天就是这样在忧虑中熬过去的。
大概是第四天的晚上9点半左右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可是只说了一句,电话就挂断了。不过儿子的口气很轻松,我估计他的伤口并无大碍。
由于太原的马拉松比赛要封路,所以儿子学校进行了调休,周五我们7点半就从家出发了,可是在离学校不远的小路上被堵了1个小时,9点多才进入校区,我们还算比较早的,返回时在学校又堵了一个小时,两娃实在无聊,在车上把作业都做的差不多了,当我们返回到主路时依然拍着长龙,场面蔚为壮观,到家已12点。第一次接娃竟是如此的波折,真是早出晚归。说实话,那天回到家实在是懒的动弹,也懒的说话,就好像严重的丧失气力,莫名的烦躁。
下午稍微缓过点神来,跟儿子聊起他的学校生活,孩子侃侃而谈,说学校的饭好吃,保管吃饱,吃饭时间充裕 ,由于他们班整队迅速,所以每次都是第一个到食堂。说起老师来觉得老师都阳光灿烂,幽默风趣,觉得老师的管理张驰有度。可能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讲课是否有趣排在了第一位,对老师的幽默感特别有要求,可是有些科目更多的要求严谨,可能这个老师也没有天赋的幽默感,所以我对儿子说趣味性只是我们的一个指标,我们还有更多的学习面向 。看到儿子做的笔记,都是思维导图,我就知道了老师在教给他们一种思维方式。看到这,我就知道孩子们能走多远。你也会看到老师仅仅一周对孩子的影响,儿子开始对某些问题有了探究的欲望,想着一些解决的途径,这就是成长。他对书籍的阅读又有了更多的针对性和自己的思考。
学校有关英语和语文开展了相应的阅读和口语课,这样针对性的持续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成效,原来我还想是不是应该上个辅导班,就目前而言完全没有必要。
儿子在家呆的时间很短,我们得尽量有效规划时间,让孩子能在家多放松休息一下,毕竟学校的生活比较紧凑,孩子的时间都是规划好的,所以回到家让孩子多休息一下,才能有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周的生活。
今天返校,我们重新规划了路线,还是比较顺利的,返程时堵了20分钟左右,比我们接孩子那天顺利多了。今天提前到校一小时,来到教室孩子们已经来了大多数,都有条不紊得收拾东西投入学习了,现在都是男女同桌,看到同桌的女生很大方地打招呼,儿子虽有点腼腆,但成长了许多。
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多日不见的好友,她家姑娘也上初一,离家一周都很思念,孩子回来说她想家,其实想家很正常,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每个人都会有所表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我们双方都是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度过这个时期。特别是对母亲,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抚养孩子的重担很自然的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要照顾这个孩子的吃喝拉撒,既当娘又当爹,所以这次分离对于很多母亲都是刻骨铭心的,有一段时间很多母亲就像丢了魂似的……
不管选择什么教育,有几点是相同的:1.这种教育有利于人的成长;2.让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3.母子分离,能够成就各自的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4.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谐共处。
今天有时间整理一下我这一周的思绪,也把此文作为礼物送给每一个母亲和离家的孩子。所有的离开,都是为了成长,每一次目送都饱含热泪,希望我们的每一次离别都成为送给未来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