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老师在外地上《植树的牧羊人》时为了一个略有自闭的女孩拖堂十分钟。他为了让女孩开口,四次找她回答问题。这个女孩前三次闭口不谈,眼睛无光。到第四次的时候,肖老师对上她躲闪的目光,当她说出“耐心”一词时,眼睛里有了转动的光。下课之后,肖老师了解到这个女孩真的有些自闭。机缘巧合,肖老师让她自闭的心闪出一缕微弱的光。这是美好的十分钟,是肖老师专门送给女孩的十分钟。这样的课堂等待是美好的,是充满爱与希望的。
一直用肖老师这个美丽的故事来告诫自己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耐心。尤其在面对学习习惯差的暂时后进生时,我总是压抑自己的小愤怒来等待他们的转变,然而总是得不到他们的正面回应。真是打击耐心。
返校上课把学生之间的差距暴露无疑。寒假里,虽然没有上课,但是已经带着学生把六下课文全部游历了一遍。基础字词的认读、组词和默写来来回回了三遍。古诗让学生经历“读背默译考”五重磨练,最终才会胜利出师。可惜,真正做到的同学并不多。
面对学生之间巨大的差距,考量一个月之后的期中考试,只能快马加鞭了。字词抓重点,抓学生的易错点,把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品析、感悟上。习惯了老师慢节奏的后进生们着急了,眼睛里带着惶恐与茫然。
看到他们干干净净的课本,我无话可说。现在茫然了,早干什么去了。小学生和初中生比起来要“单纯”的多。即便他们不写作业,也不会找理由。到你跟前吓得像丢了魂似的,转身又会故意重演。坏毛病真不是老师能治好的,除非他自己下定决心。
今天下午上第二课,沈从文的小说节选《腊八粥》。围绕腊八粥,作者写了八儿等粥的焦急、兴奋、迫不及待,喝粥后的极大满足。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从文字中走出来。学生阅读时会兴味盎然。果然,那些学习自律强的学生很快进入小说的情境,一种满足感在眼睛里流淌。
鉴于这一课的生字较多,我还是预留一些时间来进行指导。认读生字,优秀生率先示范。然后找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读。找了一个后劲生来读,读到“腻”字时不认识,他一脸苦相看着“腻”。十秒钟过去了,他还是想不起来。点一名中等生来教。“腻”字这座山爬过去了,到“匙”字又不认识了。又是无言地站立。再找学生教,“匙”字山翻过。到“褐”字又不吭声了。再找学生教。后面又遇到不认识的字。因为他,我们的教学停滞不前。
因为他自身的原因让同学们等候,这样的等候有价值吗?合理吗?他在纠结时,我环顾四周,发现一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心思飞到课堂之外。因为一棵树,耽误一片森林的成长,这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常态课的课堂需要为学生等候,但是不能因为一个人影响很多人,成本太高。课堂上的为你等候需要综合考量,有的时候需要按下等候暂停键,等到下课的时候,老师再进行“精准辅导”,这样或许更合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你让她上课时长时间站着想,绞尽脑汁想,万一想不出会觉得很尴尬。遇到这样的学生可以让她先坐下,然后再给机会发言。等候很美,还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