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余华先生对许三观的不杀之恩,让许三观坎坷地活到老,全家人都还在。
说实话,在许三观一次次地去卖血,他的家庭一次次的遭遇苦难,作为读者,真的怕许玉兰、许一乐、二乐、三乐们像《活着》里福贵的家庭成员们那样,一个个离福贵而去,最后只剩下他和老黄牛。
所幸,许三观卖了十一次“两碗血”,成功的帮家里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让全家人成功地活了下来,谢谢余华老师的不杀之恩。
全书的主要矛盾,除了时代赋予许三观一家的悲惨外,许三观和许一乐之间的血缘关系也是撑起故事的主要矛盾。
许一乐不是许三观亲生的,这一点似乎无可置疑,当事人何小勇虽然不承认,但许玉兰却默认了,“就那么一次”。
许三观信了,吃瓜群众们也信了,何小勇的老婆也信了,何小勇就算不信,也不得不信了。
许三观觉得自己当了九年乌龟,最喜欢许一乐,又不愿意接受许一乐,所以他不愿意帮一乐摆平打方铁匠儿子惹的祸,也不愿意用卖血的钱带一乐去吃面条。
但是,一乐被何小勇拒绝后,许三观还是卖了血去替一乐给了方铁匠医药费,背着挨饿的一乐去了胜利饭店吃面条——他愿意用卖血去接受这个儿子。
整部书读下来,总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看着许三观为了救在上海住院的一乐,他在去上海途中的十天内卖了四次血,看着他一次次地发冷,裹上四条棉被也无法保存那一点生命力。看着他第二次第三次卖血得到的钱,还花在了第四次卖血之后的休克上——三次都白忙活了。
他的生命力更弱了,他为了第五次卖血,带着来顺和来喜在冰冷的河边一碗碗地就着盐喝冷水,看着他不断的哆嗦,书外的读者也都感觉内心冰凉,连书都无力握紧。
我常读武侠小说,里面的杀人情节不计其数。武林人士杀人,武林人士又被人杀,更有九阴白骨爪这种直插对手脑门的血腥功夫。但读到那些时总觉得离我们很远,毕竟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发生的子虚乌有的事情,即便李莫愁把陆立鼎家灭门,也只是觉得血腥,觉得暴力,只是冷冷的旁观,从不像看许三观那样觉得冰冷,觉得害怕。
余华先生用冷冷的笔锋,用贴切有黑色幽默,写出了许三观在饥荒年代用“嘴”为全家人做红烧肉、做炒猪肝的场面,写出许三观一次次卖血,“我三个月卖了三次,每次都卖掉两碗,用他们医院里的话说是四百毫升,我就把身上的力气卖光了,只剩下热气了,前天我在林浦卖了两碗,今天我又卖了两碗,就把剩下的热气也卖掉了……”
几乎让人看到许三观就哆嗦着站在我们面前,他为了那个不是亲生的儿子,卖的那样自愿:“我快活到五十岁了,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我就是死了也可以说是赚了。我儿子才只有二十一岁,他还没有好好做人呢......”
全书的最高潮,就是许三观这一路卖血去上海救一乐,一路虽然悲惨,却最终有了一个好结果,儿子活下来了。
何小勇被卡车撞之后,许一乐去屋顶喊魂之后,许三观就接受了这个儿子,他拿菜刀把自己的脸上划出了血,告诉人们,从今以后许一乐就是他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谁再嚼舌根,就以血相见了。
这一刻,许三观的一生与血打了那么多交道,最终战胜了那薄弱的血缘关系,他胜利了。
许一乐的亲生父亲,就是许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