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张丽钧的文《踏着鲜花,走向死亡》,忽然想读给学生听听。
早已想到,他们很多都不懂。只是想借文,让他们看到史铁生的“生”与“死”,懂得死是件不必着急的事。生,就要生得热烈,像秋天的灿烂的菊,像轮椅上的史铁生。
张老师到地坛和史铁生对话,静想他孤独的一人岁月,缄默中,是顶礼膜拜。这是对死者的敬仰,更是给生者的力量。那位专业生病、业余写作的残疾人,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捐赠肝脏,走完了自己艰难的一生。
读完。一屋的静寂。
我想,安静,有时是件好事情。有了思考,就有了成长。
没想到,课后,班长一行四人来到了我们办公室。跟班主任老师说,班上一名男同学早就想死。笔记本上有有关死亡的日记,跟同学也在说活着没劲,甚至鼓动其他同学一起去死。
愕然,惊恐,席卷了空气。
再问班长,原来他是早知道那名男同学的想法,只是没说。当我在课堂上谈到了生死的话题,他偷偷观察了那名男生,一直低着头,不愿听的状态,才想到和老师说这事。而我,一直在读、在讲史铁生,根本没有发现他的状态多么异样。
其实,这段时间这个男生状态不太好,是我注意到的了。原来,总是面带笑容,积极上进的。最近一段时间,总是不专心,以为是态度不太好。班上不专心的多了去了,没想到是死的话题在他的脑海里久久盘旋。在老师的眼里,他一直是个好孩子。成绩不错,上课不错,安安稳稳的。
真不知道,从何时起,他觉得生不如死。在他眼里,活着就是累,就是熬。他说,屈原一溺,成了英雄。项羽一刀,成了好汉。早晚一死,不如早死。原来,文章怎么读,真的是两重天。
忽又想起。那年的一个男生,课上谈一本书中的生死轮回,谈得泪流满面,哽咽得无法继续。书的名字,我已记不清了。主人公好像是孙悟空,经历了生死劫,痛苦挣扎。他看到的不是重生,而是活得艰难。课间,我紧紧攥住他的胳膊,盯着他的眼,和他谈人生之意义。原来,他说母亲得了大病,他很痛苦。其实,根本没有他想像的那样严重。只是他很怕,很怕。而当他带着消极的心绪去读书时,读到的都是黑暗,觉得眼前都是深渊。所幸,和班主任家长沟通,他从自制的泥沼中走出。
没想到,一篇文,一堂课,引发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幸好,幸好,知道的早,发现的早。
生命教育,不可缺失。心理教育,不可忽视。
语文课,原来如此重要。以后,要好好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