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周五如约而至。这次春晓老师作为新成员加入我们,给团队注入新的血液。课前一楠老师让我们体会自己当下的感觉,我迟到了没能参与。但在路上知道时间有些紧张了,迟到总比不到好啊,慢慢来比较快。
第一章的主题是:找寻创伤。书中有两个案例引导我们走到心灵深处,看到心灵的伤口。也许我们在庸常中已习惯回避,或者在受苦中已习以为常。我们用诸多方式埋藏创伤,就像每个人都曾拥有一张完整的人生地图,日渐长大,随意丢弃一块又一块。我们的方向渐渐不清晰,我来自哪里?来做什么?将去往何方?现在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发愿把丢失的拼图,一点点捡拾,用心把蓝图一笔笔描绘。
瑞红老师的分享给我很大触动,关于“母亲”和“儿子”的部分尤甚,我又一次感受到自己内心亲近母亲的渴求,也感觉到自己某一刻会有沉重到想要离开但又舍不得孩子的悲伤。春晓老师提到“拥抱母亲”的部分时,又一次戳中我的泪点,那一刻我升腾起想妈的念头,陌生而又强烈。从有记忆起,我便没有妈妈拥抱我的记忆。尤其是在青春期,我们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的对话状态。大学生活中充斥着痛苦、悲伤、前路茫茫、关系困顿、表达受阻、情感没有出口,会经常跑到顶楼,看远处的万家灯火,没有任何思绪,感觉可以畅快呼吸。日记里也不时充斥着对母亲的般般控诉。小董老师也在提醒我和母亲的关系是我的功课,啊!就在这个当下,我也是在极力寻找合适的词汇去表达我的内在,但是词不达意之感,屡现心头,使这次的心得梳理变得艰难。从读书会结束到现在,思路一直很不清晰,好像有千头万绪,又似不足一提。我似在漩涡之中,不辨东西。也许,这正是找寻吧?在这个当下,回观内在,痛虽在涌动;但是刚才去处理工作,跟随自己的节律、内心倒也安稳。嗯,总要结束,庆幸开始!
一楠老师跟瑞红老师的对话,使我意识到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即使已经离去的成员也是值得被铭记的。我想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想到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想到刚刚教过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想到去岁过年回老家扫墓,铭记与传承啊,上到民族国家、小到家庭个人,都是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啊!不忘来路,才知去向。而一楠老师的个人分享,让我陡然升起对活着的感恩,念头来来去去,身体才是本质。而做到好好吃饭、睡觉、求知,对我来说都成了空谈,边吃饭边看手机,到睡觉点了还在玩手机,刚看一会儿书又要看手机。每天都在使用这具躯体,却每时都在忽略它。需要做的功课确实不少!那么从现在开始吧,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alin老师关于家族中类似人生轨迹的重复,羽巢老师对于父子关系的选择性记忆(我曾听过这本书,直到听到羽巢老师的朗读,才唤醒了对第一个个案的点滴记忆,其余的内容脑海中已没有任何痕迹)等思考都无不在提醒着我:问题的出现本身没有问题,你不允许它出现才是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别人的理解,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慈悲心的源头就源自于对自己的慈悲吧?感恩你们!
我仍在找寻中,虽然还处于混乱无序之中,但有大家同在,便倍感勇气!祝福你们,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