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一夜的空调,早上走出房间,已经感受到升腾的热气。虽然才6点。
前日已立秋,但这天气依然鬼热鬼热的。
一大早蝉儿就知——知——知——叫得没完没了,同一个腔调,同一个频率,没有高低起伏,没有间断喘息,似乎为终于摆脱十多年的黑暗获得叶间的生活而高奏凯歌。
我只觉得聒噪、躁热。
小区后面工地的楼顶,几十号工人正抓住早上的一丝清凉紧锣密鼓地施工。远远看去,他们只有甲壳虫大小,但忙碌的身影,在暑气下熏蒸得油亮的后背,却依稀可辨。
老公出去买菜,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头发湿黏,后背湿透,正在切着葱油煎饼。一看就是店家的孩子在帮爸妈卖早点。
老公说,小孩从询问到称切相当娴熟,我的内心不禁一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一些孩子还在空调间睡大觉的时候,另一些孩子已经在为生计忙碌了。
我的孩子能知道烈日下工人的辛劳吗?能知道卖早点的孩子生活不易吗?或许不能吧,因为缺少了生活中苦与甜的对比。
上午一般不开空调,一夜空调,需要让毛孔在这半天里舒展开。找一个最佳位置,时不时会感受到“穿堂风”,这是另一种夏的体验。
儿时的我们没有空调,会搬出板凳在两幢房子中间的弄堂里,剥毛豆,玩画片,过家家。乡间没有遮挡,一般屋后是田野,屋前是河流,“穿堂风”的清凉帮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夏。
在闷热的厨房煮个饭,必定汗水涔涔,但走出厨房,能更敏锐地捕捉到那缕穿堂风尤为清凉。这份敏锐的感知力来自冷与热的对比。
莫负晨光。赶紧投入学习。
昨天参加了师傅的开题报告。有钦佩、有认同也有思考和困惑。拿出他之前的著作《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人的成长,我特别认可这个观点。而师傅的开题报告“优化儿童的语文生活”,“优化”一词,我又非常喜欢,“言意共生”为儿童的语文生活锦上添花,让儿童的语文生活更优质,能做这样的教育是多么有价值感的事情。重读《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这本书,进一步理解“言意共生”的内涵,理解语文与生活,语文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关于“言”和“意”
我们常常有“得意忘言”的时刻,“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种感觉真叫一个“苦闷”。
我原本以为,语言文字是“情动而辞发”,有了情感体验便能化成文字,从笔端自然流淌出来,可是往往提笔空无言,“无以言表”,写出来又“词不达意”。
所以,“言意共生”一定是在语文实践中实现的。
由此我想到“写作”。
不跳进泳池始终是学不会游泳的。 所以要有动笔的意识,表达的意识,总想等着某一天“才思如泉涌”,那得有多“幸运”啊。
所以保持输出,保持倾吐,保持对文字的敏感,而不是一味地“敬、畏”,耽于幻想。
儿子写作文也有这样的“坏毛病”,想得多,动笔少,追求完美,下笔迟钝。
昨天我要求他一小时迅速成文,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于是各种耍性子,不动笔,期间,他练字、看书、做数学题就是不动笔。
我给他出主意,可以写事,写事最简单,但他并不领会。规定的时间到了,他的本子上只有一个题目和几行字。
我知道,他在赌气。
我也没有多说,只是规定:“今天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吃饭。”我从来没有如此苛刻,严厉过,但我想:要有这么一次让他知道有时候一些事情并非情愿,但必须得做,没有理由和借口。
下午三点,他拿出一篇《童年》的读后感,约1200字。
他埋头扒饭说饭菜真香。
下午三点的饭肯定香啊,何况我昨天认真做了菜。(韭菜梗炒河虾,肉末炖茄子,烧(米)鱼,蚕豆瓣咸菜蛋汤。)
今天上午,我再次提出1小时完成一篇600字的作文,他依然叫着不可能。虽有一点点情绪,但还是动笔了。
最后,一个半小时,1200字完成了一篇。
认知脑神经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并非为阅读而生,把原生态大脑改造成阅读脑需要长达十余年、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完成。
我想:人的大脑也并非为写作而生的,这其中需要我们去努力“改造”。 你是坚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到底是持续输出,哪怕只有80分,还是憋出一个120分的东西? 先写起来吧。写着写着便能“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了。
言意的共生是时间淬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