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懂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就像得到这种知识付费的模式,今年面临的增速下滑和用户流失,很多评论分析以及用户调研,其中有一条绕不开的反馈是很多用户都有一种感受是听得过瘾,学得畅快,但是回到现实往往感受到用得乏力,逐渐有些人质疑学得这些是否真正能带来改变?坦诚说,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学得这么多,回到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的场景对不上,想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却陷入无从下手,有一种身怀六甲,但何时卸货遥遥无期的痛苦。这样的处境着实让我苦恼了很久,思考着出口在哪里?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推演答案:
第一,太过功利式学习目的是一种误区。这种是我们以往应试教育留下的一些中习惯,总是抱有直接性的作用的心态来学,这样的心态造成很多人的学习半途而废,因为短期的感觉“无用”,同样的还有一些选择了快餐式的信息获取的方式,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学而无用的基础上做出的单纯用获取信息来消磨时光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第二,思维方式改变,认知的提升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其实这一点的前提要求就是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学习这件事情,把看一本书,听一节课程,一场讲座当做与作者之间的一场深度对话,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并且掌握他们分析事件的方式方法,很多作者讲述的内容跟我们实际的情况都存在广义层面时间、空间上面的一些差异,我们不该生搬硬套,对标自己的处境,这样并无意义,我们要做的是沿着“他是以何种方式来思考这个主题,这件事的?”这个问题透析作者思考框架。
第三,输出与输入形成一种增强回路。停留在表面信息的提取,太过“就事论事”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可以在跟朋友谈论中炫耀最近某某畅销书自己有读过,似乎只要读过就是一种完结,以至于我们都懒得再去对好与坏做出置评;这种常见现象暴露了很多依然处于“学而不思”的状态,不去思考知识的串联,不去揣摩作者的思维方式,更不会想着要去进行知识的分享和输出,学与不学差别会有,但是学了,思与不思差距最是巨大,输出就是一种最好的知识咀嚼的方式,通过分享,写作对知识进行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