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紧赶慢赶,还是迟到几分钟,很抱歉,以后我再提前出发,不要迟到。从准时参加网校活动开始,强化自己的时间观念:已确定的,已承诺的,务必严格履行。
今天网校活动安排有,冥想,基于作业讨论。
张燕带领大家冥想,感觉引领的很棒,整个过程挺享受的。只是自己有那么一点缺憾,也算警示,当她引领到,想一件过往让自己很放松的事情时,我搜罗了过往很多经历,但都被我否定,以至于我竟一时间找不到一件让自己很放松的事情。的确应该想想,自己所定义的放松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后来她引领大家给自己今天设定一个想要的收获,很具体的收获,微乎其微也没关系。我当时想到的收获是:我希望我可以把自己想的说出来,能够让听者明白我的所言所想(我一直有一种感觉,脑海里想的似乎很明白,但表述时总是表述不清楚,啰嗦,或者过多的修饰)。很感谢我自己在后面的环节践行了,虽然做的还很不够好,但我在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很感恩自己的执行力,2018年,我要再感恩感谢自己的行动。
在进行作业讨论时,张长培的发言提出三点,我针对他的第一点,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无固定规则,由评审团的评委根据自己的感受决定。我针对这一点提问了,考取哈佛是许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录取学生这样一个严肃的事情由评委的自己感受决定,这样合适么?这就是让感性决定理性。当时他回答提到感受不代表感性,我又提到如果学生把评委贿赂,会是怎样的结果?他意思是不会,这个决定还是由评委决定。虽然他的回答并不能使我信服,但我依然戛然而止,我没有继续质疑。我发现自己即时表述时,逻辑推理,语言组织都很欠缺,我注意刻意练习这块。
冥想的时候,我给自己的设定收获就是:把自己所想的讲出来,让听者能明白我的所言所想(当然我希望将来能让听者信服)。我作为第二个做佛式辩论,先给自己鼓励和肯定,我是临场发挥的,基本上阐述了自己作业的内容,欠缺:没有把预想的逻辑串联好。我的预想的论点是:我们是按规则在招生,预想的论证逻辑是,以发问的形式,人们为什么要考到哈佛读书?因为这里聚集了精英,考入这里,将加入或跻身精英的圈子,哈佛也从各方面努力培养精英,而招生恰恰也是培养精英的一个前提条件,设定一定门槛,聚集多样性的人才(多样性其中之一就是指不同文化。每一届招生人数有限,我们为了确保培养精英,我们就很重视前期组建这个圈子。。。),我们要让这里有全世界各个国度的伙伴,所以要考入哈佛,除了达到哈佛的招生条件,还需要你要在你自己的族群里突出重围,这里会必然存在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你的族群大多数人都很优秀,那竞争就是非常激烈残酷。这样也就会发生一些很现实的事情,作为个体,你非常优秀,但放到你所在的族群里,你虽然优秀但不出众,或许你甚至比其他族群的优秀个体还优秀,但为了聚集多样的人才,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冷冰冰的现实,你没有被录取,另一个族群没你优秀的个体被录取了。而我整个讲的过程完全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我在回答其他伙伴提问时,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当自己不能清楚表述时,我没有尝试去表述,而是选择了放弃。这点也得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