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那天,汴河两岸熙熙攘攘。虹桥下一艘帆绣梅花的客船突然冒出滚滚浓烟撞向泊在岸边的大船。烟雾很快笼罩了两岸,河面上却惊现神仙登萍渡水,天空中突降天书祥瑞……烟雾散后,梅船、神仙、天书赫然消失不见,刚才还人声喧闹的大船上却留下了二十五具尸体!
赵不尤自问做讼师已有不少年头,哪怕已经做到了“讼绝”,可也从没见过像这宗“梅船案”这样诡谲魔幻的案件。
其实赵不尤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做讼师。徽宗朝时,大宋已是国势危殆,边患频频,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热血男儿,他更渴望驰骋疆场,挽国危局。奈何他偏偏生在了帝王家,身为宗室子弟,他只能住在敦宗院,只能上宗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授予官职,哪怕他才学再高,也只能授虚衔,做不了实事。他不想做一个安享富贵的闲散之人,再他看来,一切荣耀、富贵、享乐,都不及做个有用之人。好容易宗室禁锢松动了,他第一个搬离了敦宗院,到民间做了讼师。这些年来,他为百姓写讼状、解疑事、断纠纷,有时也协助官府查办些案件。他行事不重钱财,所依不过一个“理”字,这些年平息了不少纷争冤仇,在百姓中赢得了“判官”、“讼绝”的称号。
此宗“梅船案”,赵不尤就是受好友开封府巡使顾震所托而来调查。上了梅船之后,他才发现此案不仅奇诡,更像是一场阴谋:除了客舱里中毒身亡的二十四具尸体,底部暗舱还有一具中剑身亡的尸体,竟然是“东水八子”之一的“剑子”郎繁!而唯一的活口船工竟然声称这船不是他被打昏前在应天府上的那艘船!更可怕的是,那本写着“天地清明,道君神圣”的天书祥瑞被人为地加上了两字,变成了大逆不道的反书“天地不清明,道君欺神圣”(当今官家自称“道君”)!
赵不尤忍着悲愤在汴河两岸查问,刚刚有了点头绪却突然接到官府的通知,此案压下不许再查。但赵不尤看来,查案就如农人理田,见一丛禾苗无端枯萎焦黑,怎能视而不顾?更何况这是二十几条人命啊!他感到一阵阵森然,只觉将步入一大片雾沼之中,他不知道探下去会遇见什么,会不会惹出祸端,危及自身。很快他就见识了这雾沼的能量:家里被投毒、自己遇刺杀、弟弟遭拦截……他的周围似乎总有一股暗流在涌动,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只希望查明真相避免更大伤害,希望作恶者得到应有的制裁,这是作为一个讼师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他被激起的斗志。
在《清明1》的最后,赵不尤凭着过人的勇气和智慧,破解了梅船消失之谜,没有辜负“讼绝”之名。而在整套《清明上河图密码》的最后,他和其他“汴京四绝”一起为保卫汴京浴血奋战,国破后又南渡到了岳飞手下任将军,为保卫大宋收复失地继续奋战。
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而赵不尤几乎兼有鲁迅先生说的这些特点。也正如他在自己所填的《醉东风》中的两句:“以我心灯一盏,照它长夜天寒”。
他就是那漫漫长夜的一盏虽微弱却不肯熄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