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路上,听完了李蕾老师解读的《柳林风声》。
在这本书里,被作者父子俩的故事感动着,也难过着。
这本书原本只是作者给儿子写的睡前故事。
作者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他是一位银行职员。
从1904年5月开始,格雷厄姆总会在夜晚睡觉前给他的儿子讲故事,这时他的儿子才四岁。
故事中经常会出现一只蛤蟆,这只蛤蟆非常地臭屁、喜新厌旧、特别拉风、爱炫耀。他经常去冒险,孩子特别喜欢这只蛤蟆。
故事一直讲到1907年,有一天,他的儿子要跟随家庭女教师外出度假。
孩子说,我不愿意去度假,原因是他想留在家里听爸爸讲故事。
于是格雷厄姆答应孩子:爸爸给你写信,在信里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
他说到做到,连续几个月,格雷厄姆按时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一页一页寄到儿子那里,然后让女教师读给儿子听。
这,就是《柳林风声》。
1908年,这本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得以出版,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一口气读了三遍,还亲自写信给作者,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孩子签个名。
与此同时,这本书还让一个年仅四岁的小女孩深深地着迷。
这个小女孩长大后,成了一名家庭主妇,但是她始终热爱读书,并且尝试写作,后来她创作了《哈利·波特》系列,这个人就是J. K. 罗琳。
故事发展到这里,都是无比美好的。
作者的儿子,从四岁开始就听爸爸讲这个系列的睡前故事,伟大的父爱,纯粹的父爱,在他们父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幸福背后还有一个不幸的故事。
这个小男孩天生患有眼疾,父母对他呵护有加。
所以这个小男孩慢慢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又自负、又怪异的人。
他多次考试不及格,他没有办法交到新朋友,他听到别人对他的评价,总是觉得难以忍受。
然后他渐渐地意识到,父母的赞赏和外界的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1920年,他20岁的儿子选择了自杀。
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过度的爱,却会成为孩子的枷锁和牢笼。
因为他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入社会,没有办法很好地自我认知,最终走向黑暗的深渊。
我被这本书开头的父子情深深打动,也被结尾的悲剧故事感到痛惜。
我们作为父母,哪个不是对孩子呵护有加掏心掏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但到头来却后知后觉地发现,正是由于我们过度的保护和疼爱,害了孩子。
所以,听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是,要想办法让孩子独立并适当受挫。
一、通过家务锻炼其独立性
目前,麦子已经养成的习惯是洗餐具,正在养成的习惯是洗袜子,整理书桌、整理床铺、叠衣服等则是看他早起后的心情和时间是否充裕。
通过这些家务小事的参与,他在作业方面也开始独立自觉了,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后再吃晚饭,这是他自己给自己树立的规则。
二、通过失利提高其抗压能力
某次考试不理想,某次比赛不咋地,告诉他:没关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永远的一百分,那是神,不是人,有输有赢有好有坏才是正常的状态。
失败了不要紧,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从头再来就可以。
三、鼓励尝鲜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想吃水果,家长不要代劳,让他自己去洗、自己去切,哪怕不小心切伤了手指,也要淡定告诉他:没关系,皮外伤很快就痊愈了,熟能生巧,下次你就有经验了。
他想一个人出门取快递,没问题,放手让他去,告诉他过马路注意安全即可。
大人能做到的事情,孩子80%都能做到,放手让他去做,比家长代劳效果要好百倍。
多多放手,多多鼓励,把属于孩子的事情还给孩子,养育有度,孩子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