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读书的意义同样如此,它首先具备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才有了遗忘或记住,遗忘和记住之外又有自己的思考,于是你的思考既有自己的部分也有别人的部分。
你吃的食物很快会消化完,所以吃的意义在哪呢?
先试想没有吃食物会怎样,饿死可能是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明知道会消化还吃它干嘛,这个问题似乎很傻——为了活下去呀!
还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人生下来就会死,那还活着干嘛?
很有意思吧,好像是同一种逻辑,可是后面的问题会被认为是极为深刻的,而前一个问题则会被认为是傻。其实活下来你才能思考前一个问题,而前一个问题将让你活下来。一下子两个问题牵扯到一起去了,似乎形成了某种因果性。(我相信你不会说活下去是为了读书)
那么,读书呢?读书的意义和你会忘掉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呢?就像你吃下去,然后会消化,会消化你才需要继续吃……读书的意义会因为你会忘记而不存在吗?你吃下去的食物会因为你会消化掉它们而变得毫无意义吗?你活下来但是会死会因此而选择去死吗?其实并不会。
就像你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之后,你并不会停止进食,因为你知道这是维持活下去的基本。就像你明知道会死但你现在还活着你也只是通过别人的死亡或了解到死亡这一必然性,从而认定人会死,但你此刻还活着。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基本性了,那就是如果你不曾了解到这些,你如何知道呢?
就像假如你从来不读书,你怎么会知道读的书很快就会忘掉?这是因为你有了这个独特的体会,你才有了这个收获。但是,你觉得读的书忘掉和读书的意义存在相悖的地方了,这个依据又是什么呢?(我相信你不会说读书是为了记住书中的知识,那么,何以会忘记就变成了否定其意义的依据呢?那么,就得问你读书是干嘛来了)
难道吃东西是为了把东西留在肚子里吗?不,我们需要的是营养,是维持生命所需,并不局限于食物本身,食物不过是一种选择。我们还可以用营养液,用生理水,甚至药剂,等等。同样的,读书和吃饭,甚至和人活着也有着类似的逻辑,它不只是收获本身,不只是为了记得本身,试想一下,如果你从小到大读过的书你都记得,你的世界观会如何?你的主见,你的选择,你的判断,甚至你的偏见,都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阻碍不是吗?因为知识也有很多相悖的地方。但是,从中你能够得到启发,能够因为遗忘而有所记忆,能够因为有所记忆而产生新的记忆。
读书从来就不是为了记住,也不会因为会忘记而损失其意义,恰恰是因为忘记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作出改变。就像我们对食物的需要,食物很快就会腐败,于是我们想尽办法,防腐剂,冰冻,烟熏……我们对待读书似乎就很少这样去做了。但同样也有人这么去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用笔记下;温故而知新,这是不断地加深记忆;还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还是这本书,但是因为读了“百遍”的缘故,你看到的就不同了。说到底是,你愿意在这书上去发现,去改变,去动脑筋。
那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法呢?读完后会忘记,面对这样的情况,读书的意义又在哪呢?最起码的一点,只要你一直读下去,它就能够丰盈你的人生,丰盈你的情感,丰盈你对世界的认知。公平从来不是结果论的角度去看待的,就拿人来说,一生下来每个人就天赋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不同,这公平吗?不公平,但是它又很公平。因为你是这样,所以你不是那样,它是同时存在的。同样的,你不能因为忘记就忽略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所体会到的读书的乐趣,这是不能抹杀的,否则你也不至于患得患失,因为其忘记而觉得没有意义。
其实生命也是一样,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个起点和一个句号,那你会如何面对死亡呢?会恐惧,如秦始皇对长生的企望那般?走向极端?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追寻的是一种永恒的价值,能够带来持续增长的价值,比如提升自己,比如不断成长,那么你还会计较吃下去的饭会消化吗?同样的,如果你把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过程,你还会觉得死亡本身很重要吗?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把忘记当成是一个过程,你还会那么漫不经心的对待知识吗,甚至觉得读书的意义也将随着忘记而消逝?不,我想,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够认真对待知识,你不会这么随意地下结论,反而,你会警惕这一点,并且将这个问题解决,无论是依据记忆也好,无论是运用也好,又或时不时地拿出来读一读,时不时地总结、反思,以及把它变成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骨肉增长的营养液。
读书,是精神的粮食,它和食物一样,虽然都会消化,但它依旧能够帮助我们成长。认识它,正确看待它,才是真正认识它意义的过程,而不是计较它的得失,或因此患得患失。这不是书给你的意义,是你自己赋予它的意义。(食物,是一种需要,而需要并不构成其意义,你不会觉得一个东西是因为你需要它,所以它就是有意义的吧?那只能勉强算是价值的一种,价值也不过是意义的一种而已,还有暂时发挥不出来的价值,暂时未被了解到的意义,而这些都是意义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啊,否则,它还无中生有不成?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了,一个很古老的概念,那就是大家对于生命起源的一个概念,有人说生命是一个圆「很多哲学家都是这么理解的」,老子也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首先一是一个圆,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和中间那条线,简单理解就是,这是高屋建瓴式的审视,换句话说有点类似于总分的关系。继而,又来了句三生万物,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世间的万物的属性都属于这其中,要么阴阳,要么平衡。而不容忽略的是,它的起点是什么,是它本来就具有这样的属性,才能衍生出这样意义来。但是,你不能说阴阳就是万物,你也不能说万物就是三,或者一,绝大多数是或多或少属阴属阳。就像你不能说自己既是男的又是女的,你只能说自己是人,然后才是什么性别,但你不能说男性才是人……读书的意义同样如此。)
这是遗忘所带来的读书的意义,只是读书的意义中的一种,并不是全部读书之意义或读书之唯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