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除开在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除开他的政绩卓著、爱民如子,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还是一位纵横于儒、佛、道另辟新界开山人物。生活中历经坎坷却能万劫不死;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却安之若素;被小人困于蛮荒之地,却也逍遥自在,这无疑与他身上的三家思想有关。他的身上有着三家思想的交融,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消极退世。
下文中我将从他的主要作品与事例中浅析他令人敬仰的处世态度。
一、儒家思想宋初即有不杀士的传统,为宋朝较为宽松自由的政治氛围提供基础,刺激了文人入仕的积极性。 在宋朝,由于对文人较为宽松的政策,使苏东坡养成了直言不讳、刚正不阿的性格。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是积极入世。正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那样,他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思想的正规教育,最先选择的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仕途。苏东坡年仅十岁时学习《范滂传》,便“奋厉有当世志”, 二十一岁应科举试,曾向朝廷呈上五十六篇策论;二十二岁中进士进入仕途后,更是满怀“致君尧舜”的政治信念。虽然苏东坡耿介正直的性格、敢于坚持自己主见的做法,使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 苏东坡在不少行为上也充分表现自己“仁”的思想。他宽厚、仁慈、博爱。在杭州,他兴修水利工程、创立慈善医院;回京时,积极向太后痛陈变法的危害,请求免除百姓的债务,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也因此,连续受到两朝宰相排挤,但也为后世留下了“百姓之友”的美名。
二、道家思想在处于逆境,个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并且遭受排斥打击时,苏东坡更多接受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道家思想成为苏东坡调适心理,修身养性的方法与心灵上的慰藉。屡遭贬谪之后,苏东坡积极入世的热情不能不大大降温,而随着痛苦与困惑的加剧,儒家思想日衰,道家思想渐增。他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感到怀疑。在他的著名作品《赤壁赋》中,“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而这只是苏东坡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客人出世思想和消极情绪,想超脱尘世又无法逃避现实,是他思想的一个方面。这种人生无法预料、不可把握的意识,随着遭受挫折的增加而越来越强。然而,苏子的话“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君王,表明了他执著于不朽的事业,怀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只是对功名利禄却比较看得超脱,这就同一般的避世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了。同时,苏子的话“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是反映了苏东坡霍达乐观的情感。他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三、佛家思想苏东坡的思想体系的形成,无疑是吸纳融合儒释道三家的结果,而佛家思想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被贬谪黄州后,苏东坡开始深受佛家影响, 终以佛家思想贯通超越儒、道,能够博辩无碍,构建起卓然独立的思想和人生境界。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苏东坡走向圆融与通达。 苏东坡对佛教态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佛教的观念,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在深刻的反省中,求得心理上的平定。他在对佛教的理解中,理智的追求占有更大的比重。早在杭州时,他憎恶杀生,废除溺婴恶俗,曰“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重”;在贬谪海南时,苏东坡更是与妻子朝云双双昄依佛教以修养身心。 中国道家与佛家思想相近,主张“清心寡欲以求心灵宁静”,所以苏东坡做到的实质是佛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儒家思想根植于苏东坡的内心,同时,他也深受佛家与道家思想影响。他没有肯定佛儒家思想根植于苏东坡的内心,同时,他也深受佛家与道家思想影响。他没有肯定佛家与道家思想否定人生的消极,而是接受了“超然物外”的部分:借此求得精神救赎,在逆境中与世无争、傲然独立、从容自若。《庄子》中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即使在屡遭贬谪,小人当政的逆境下,“圣人”苏东坡也保持了乐观精神,逍遥自在,随缘自适----这是人格涵养与生存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的体现。
从古至今,能将儒佛道三家看似矛盾冲突的处世态度用好的,就是苏东坡了。他这种亦儒亦道的理想人格,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