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期待孩子长大了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人?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过还是可以将这些答案大体分成一下几种:
第一,你希望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超过你自己。比如你希望他(她)非常有艺术才华,或者希望他有学习天赋,也可能希望他有经商的头脑。这些希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你对现实中自己的不满意。
第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某种好的人格。比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或者强壮果敢的人,或者充满魅力的人,亦或是冷静但是超有智慧的人。这些希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你对自己人格的某种不喜欢。
第三,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赶上你就已经很好了。这种情况下,你也可能是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你也可能对自己的生活境遇不满意,甚至心灰意冷,以至于不敢对孩子抱有任何美好的幻想,怕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其实不管你的想象是上面的哪一种,你潜意识里都埋藏着对自己的某种程度上的不满意,以及想通过改善孩子的生活境遇、能力和人格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改变。然而,这种对孩子的期待,如果处理不得当,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压力,甚至阻力。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各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的补习班都出于这种源自人性最底层的对改变的渴望。
那什么才是科学的养育方式呢?以下分两点来阐述我的观点。
为自己的孩子创造比自己的原生家庭更好的养育环境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挫折教育”下长大的,我们的父母都觉得孩子不打不成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样的鸡汤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似乎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成功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不正常的。我们的父母以为我们越挫越勇,最终是在他们的打压下出人头地的。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越挫越不自信,最后把不自信刻到骨子里,才是真实的情况。
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养育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抱持”就是主题。所谓抱持,就是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给予充分的认可,在孩子受挫时给予无条件的支持。在抱持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能获得这样一种感觉——他的本能可以排山倒海般涌出,自己是被欢迎的。
“抱持”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相当困难,需要父母不断放弃自我,接纳孩子人性中的本能。它与我们更习以为常的“挫折教育”,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以至于很多人将“抱持”称为“溺爱”。
最好的期待
前面提到的对孩子的三种期待,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是不是正面的期待,实践起来都可能变成负面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个例子,假如你不喜欢自己的腼腆性格,从而对孩子发出了“大方”的期待。因为你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孩子容易和自己有同样的缺点,你就会格外注意孩子平时“不大方”的表现,然后刻意的教孩子为人处世要大方得体。这样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最后孩子很可能变得和你一样腼腆。
有这样一个实验,随机的在一组学生中选出一部分,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比没被选中的那些学生更有潜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被选中的学生,在老师的积极期待下,的确表现出更明显的进步。这个实验的设计者是罗森塔尔,这个权威期待的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自己更有潜力”的这个信息,是他们的老师,在接受了这些学生更有潜力的事实之后,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待他们的态度上的微妙变化,强有力的影响了这组学生。在前面的例子里,你并没有将“我的孩子是大方的”这种想法接受成事实,所以你的期待依然不是正面的。
人们很难做到对孩子发出积极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待都是和对自己的不满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期待就是:我完全信任你会成为与我不同的最好的你。
我生活在美国,是机械工程博士,也是一个超级奶爸,更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关于美国、育儿和科学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