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购得的几本简史类的书,已沉入书架底部,其中有一本《万物简史》一直没有读,近日,想把《万物简史》列入读书计划中,于是从书架里把这本书翻出来,旁边的一本《时间简史》已经读过不止一遍,内容大体掌握一些,咦?还有一本《未来简史》,这书是可以读的。翻开来看,顿时惊讶不已,原来这本书自己已经读过,而且完整地读过。因为这本书已被我用铅笔划线,个别地方还做了小批注,分明是我的字迹,为什么我一点都不记得了?完全忘记了我已经读过这本书,连那几个小批注都觉得陌生。为什么?我坚信自己的脑子肯定是没有出问题的,可问题出在哪儿呢?值得深思一下。如果每本书都这样读的话,那还读得什么书?
我想,这本书应该是在两年前读完的,读完以后,没有做任何笔记类的东西,而且这本书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实践中做任何应用,只凭自己的兴趣读了,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印象了,而且是完全没有印象了。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解决应该怎样读书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读书方法的问题。至于方法,有很多书籍就是专门讲这个问题的。我读过《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等几本这样的书,里面的内容都很有道理,但我总觉得,这样读起来,总是很麻烦,降低了读书的效率,降低了读书的情调。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有很多简友介绍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读书笔记方面,每个人的做法不太一致,钱钟书先生的读书笔记属于大师级的笔记,堪称学界典范,毛泽东同志喜欢批注的方式做笔记,其所作的史书批注属于不可多得的瑰宝。有人提出过质询,明明书上有了,为什么还要再做笔记,网友们绝大多数都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认为还是做笔记会更好,但很多时候,我也觉得书上有了,就不用再重复写一遍了。我喜欢的方式是划线做点小批注,读完以后再重新翻阅一遍,再次体会和领悟其中的内容。想想自己的方法,难道《未来简史》,是因为我没有复盘还是没做笔记?
其实,我们并不是每本书的内容都要全部记住,但总要记住其精髓,记住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果不记住,就让这些东西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作为自己的一部分。记得有一次去听一个讲座,讲课人说,今天不需要把我讲的每一项内容都记住,只要你能记住其中的一点,就是成功的,只要我所讲的内容中有一点能对你有用,能用到你的实践中去,我就很欣慰了。这位讲课人所讲的道理,我想,与读书的道理有共通之处。这样看来,并不是每本书都要有记住的东西,这样想来,《未来简史》已被全然忘记,也就有些自解了。
我觉得,读书有几种目的,如果你嫌这种说法有功利性,不愿意讲目的,也可以说读书有几种作用,一是感悟人生,二是学习技能,三是开阔视野,培养高雅情趣,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后两种,笔记的重要性大一些,但对于第一种,我想更重要的是感悟,如果记的话,就记一些触动人心的东西,写的话,就是一些感想或者是人生收获了。这里主要是收获的问题,读完一本《Photoshop从入门到精通》,你可能要全书掌握,笔记可能要密密麻麻,但有的时候,一本书哪怕只收获一个点,也是很好的事情,当然,当你读完《巴黎圣母院》,读完《悲惨世界》这样的书,收获的可能就不是一个点了,如何写你的读书笔记就看你的情况了。
我想,该怎样读书,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做不做笔记,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