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吃大席
文ll李小敏
由于我自小在城镇长大,少年时,很少跟随着父母去参加婚宴,其原因是父亲不喜欢带着小孩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所以,对于吃大席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自从我下乡插队之后,独立了生活,第一次正式的吃大席,是在农村的一场婚宴上。
当时正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状况还处于温饱状态,谁家有了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整个生产队或者附近的乡邻,都会凑份子,去帮忙。因此,红白事情,都要办席,少则十桌八桌,多则三五十桌。
当时,基本是8人一桌,围着小方桌而坐。有凉菜,炒菜和大菜(鸡,魚,肉,蛋),第一次吃大席,是生产队的一位民兵排长结婚,我与一群并不太熟悉的人同桌,吃后的感悟是,那是一场“吃速”的竞赛。
他们一个个都是豪气中天的青壮年,于是这豪气也体现在吃相之上,刚上一道菜,有人热情地挥筷招呼,来来来,趁热吃,那道刚上来的大菜是红烧肘子,话音未落,他的筷子已经狠狠插在肘子肉最肥美的一个部位,猛地一撕,一块拳头大的肉,热气腾腾地便收入到他的碗中,被他几口吃下。
虽然此位老兄眼疾手快,可再想夹第二次已是不可能,那盘肘子在短短的几秒钟就一扫而光,只剩下几段可怜的骨头而已。我太腼腆,等我用筷子试图撕下剩余的残肉,但怎么也撕不下来,我只好望骨兴叹。
坐在我一旁的小伙子,告诉我,在农村吃大席,就要快,准,稳,一道菜端上来,要清楚你必须先从哪里下筷,盘未落桌,筷子就要出手,这叫快。然后准确地将菜纳入自己跟前,这叫准。最后是期间不要离开,从头到尾,都要将身子坐如磐石,因为一旦离开,你就会发现那些菜,决不会等你,尽管有的菜份量较大,可它们都会盘盘清底。
第一次吃大席,我的肚子并未有填饱,因为当新人每桌上敬酒时,唯恐喝多,我便溜了。
回家后,心里在想,农村人毕竟文化底蕴不高,吃着抢着有失文明。而又想,在那种场合下,也不必太斯文,抢着吃,是大席热闹的体现与特色,要融入这种气氛並参与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到吃大席的乐趣。
在以后的吃大席中,我有意避开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而专去寻找一些老年人同席,老者吃饭不能狼吞虎咽,在长辈面前,我依然斯文扭捏,但是比同年轻人一桌,我所爱吃的均能吃到,并且酒足饭饱。
后来有几次,我被大老执安排收礼金,在农村,安排这个差事,是比较受人器重和信任的。收礼金,要有二个人,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收钱。那时农村礼金,一般朋友往来是2元至4元,姑舅亲戚是10元以上。我小心翼翼地收着钱,并不时地同记账人核对数目,唯恐出现差错。还好,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假币出现,每次收款均未出现一点差错。
负费记账和收款的,以及那些端盘子,打杂的人,都不能入正席就餐,而是要等大席结束之后,才能吃名曰“忙人饭”,吃“忙人饭”也不错,虽然没有大席上的8个碟,10个碗,但是凉菜,炒菜及大菜,均是有特色的几款菜,可以放开量的美餐一顿。
农村里亲戚多,一有喜事,沾亲带故都得请到,并且是托儿带女,全家出动,早上有点心之类的简餐,中午有正席。而遇上“白事”,一家人都要吃上三天,直到出殡丧事办完为止。
办大席最忙的要数大老执和几位厨师们,农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大老执,基本上都是享有威望,料理事情精明强干的人,婚丧嫁娶,自始至终,大老执就是总司令,里里外外,指挥着全盘。哪家事情能否办得圆满,大老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厨们也不简单,从支锅,买菜,到切菜,备菜,炒,煎,烹制,样样精通。我们村是个大村,当时就有2000多人口,一位姓王的大厨师,每月除了初一,十五之外,几乎天天都要忙着,他虽然没有评定什么职称,其水平可能也不专业,但是现在五星级酒店的大厨,绝对做不出农村大席的味道,大油,大肉,大口味,烧炖出来就是一锅大杂烩的大感情!
离开农村几十年了,后来到了单位以至退休之后,但凡参加的酒席宴会,虽然花样繁多,品其味道,总感觉没有当年在农村大席上土菜的味道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