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处探讨的读书一词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阅读,而不是指古代的“寒窗苦读”,也不是指今日的“9年义务教育”等等。
鱼鱼常常望月兴叹,为什么古往今来大多数人劝诫年轻人的道理里总是有“多读书”此一条?打开浏览器搜索多读书的好处,也是一条接着一条,仿佛不读书就是浪费生命一般。
虽说鱼鱼也同意多读书的观点,但究其根本,感觉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要读书,而不知道读了书能有什么用,更不知道读书能改变自己的什么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走过的路里,藏着你读过的书”。鱼鱼认为这句话仅对于那些博学的人起作用,他们已经读了太多太多书,成功地达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那对于我们读书不多的人来说,要如何说明读书的作用呢?难道非要等到读了千千万万本书之后才能有效果吗?只读几本书竟是没效果的?因此,鱼鱼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读书的作用,无论是读几百本书,还是仅读一本书,都适用。
首先,鱼鱼认为,读书有助于建立读者的世界观,,这也是了解世界的第一步。做错了事不知道怎么办?去看《罪与罚》;独处感到无助?读《百年孤独》;想知道中国历史?读《上下五千年》…每一本书都凝聚了一个或者一群人几十年的智慧,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我们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困顿,这也不是我们个体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新问题。我们的祖先和前辈早已经经历过这些,还编纂成了书籍,只要我们翻了这些书,就一定会有回答。
其次,读书能够让我们了解其他人为人处世的作风和方法。针对别人的作风,我们可以拿自己的处事方法加以比较,不说高下立现,总归是有了一个对比,不至于坐井观天。这一点紧承上一点。面对生活的磨难,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翻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看了一些书了,我们大概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做了。这时突然又冒出了一个进阶的困难,跟以前的困难不同类型,这个时候拿我们已有的知识或许给不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又或者内心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不是很坚定。这时也需要翻书,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同时对比自己的做法,找出异同点,肯定自己的进步又看出了自己的不足。
最后一点,鱼鱼认为读书的最大作用是改变。无论读了多少书,如果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书终究是白读了。因为它没有读到你的生活里去,读了何用?假设你读了《上下五千年》,别人在谈论中华历史的时候,不说能如数家珍,也至少能有三言两语吧。若是一句也说不出来,那读了这本书和没读,又有何区别呢?又或者看一些生活方面的书,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了之后,发现自己这些习惯一个没有,后面也不加以改正,向“高效能人士”靠拢,那读了这本书有啥意义?
总之一句话,一本书读了就是读了,也不妄想一本书读完自己能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但是一定要有改变,不说是从0到1,但至少是从0到0.00000001.不是有个经典的对比吗?
0.99100=0.36603
1.01100=2.70481
每天倒退一小步,生活快失去全部;每天改变一小步,生活改变一大步。加油!